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 环境法学 民事证据法 司法鉴定学 环境损害评估技术 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本书以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和各类技术标准为基础,以法学专业知识为本体,介绍环境自然科学相关的原理,将相关的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并掌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了解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历程,从法学视角建立主体、对象、管理和司法适用的相关知识结构,从科学视角了解以水、土壤、大气、噪声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本书既有基础知识的介绍,收纳了大量环境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也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引导式介绍。 本书的推荐阅读对象既包括法学专业中对环境法学特别是环境诉讼法学和环境证据法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环境法医学
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重点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指南》(GUM)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法庭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四章主要介绍法庭测量、计量中的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其溯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与表征方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与步骤。第五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距离测量的示例:犯罪现场距离和枪械长度测量,说明不确定度的捕获和评定方法的使用;第六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称重示例介绍天平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使用;第七章介绍了呼气酒精测量中的不确定度评定。第八章补充介绍了不确定评定中的其他事项,包括定量分析、采样、灵敏系数、不确定度与方程式等。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解决环境司法活动中如何审查采信环境司法鉴定意见这一科学证据。为此,本书打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学和法学之间、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之间、环境法学与诉讼法学之间的 学科语言 障碍,用法学的话语体系解构了司法鉴定这一技术问题在司法应用环节审查采信的具体标准:顺应当下证据可采性研究的热点,创新地提出了主体可采性、内容可采性、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强度可采性、程序可采性组成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可采性体系。 本书选择了大量环境资源审判实践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充分诊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困境并将其本质和根源予以理论化表达,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和环境司法的具体需求,给出符合中国环境司法实际情况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司法适用
录音鉴定是当代司法鉴定/法庭科学中很有发展潜力的分支领域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录音鉴定的基本原理、检验技术和司法应用。作者首先对录音信号和系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美国录音鉴定历 的四个案件(其中,包括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以及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事件),再次重点介绍了录音证据处理、真实性鉴定、清晰化处理三个项目的鉴定原则和检验步骤,然后从证据解释和专家出庭的角度,阐述了美国司法体制下的科学诚信、专家资格、专家作用等热点问题, 从涉 声录音和飞机驾驶舱录音两个角度,讲述了录音鉴定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