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 不得不 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本书是作者在2018年出版的《写给法科生的信》的再版,比版增加了约15%的内容,更换了书名、封面和装帧形式。全书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 法律人的世界观 法律人的方法论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四大部分。 本书同时也是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日知为智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一书的重新出版,更换了书名、封面,正文内容只做了个别文字修订,并无增加和大幅修改,仍旧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 法律人的世界观 法律人的方法论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四大部分。 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鲜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
《波斯纳法官论性、理性与法律》是一本研究性态及性态演进史和相关社会规制的法社会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社会最原始话题的深度挖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性与法律道德之间关系的探讨。波斯纳借助性这个主题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 作者在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先前研究的实质性结论,而且对资料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都进行了细致考察,对每一个相关概念都进行了仔细辨析或完善,特别将经济理论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用经济学的角度对庞杂的法社会学问题进行一一拆解。全书充满理性又超越理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现了性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刑法》是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希尔根多夫教授近年来耕耘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刑法这一刑法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基础理论、网络法、人工智能与(刑)法、自主驾驶和法律、刑事程序法及拾遗六个部分。全书紧密围绕 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 这一核心,内容既包含基础理论、网络法等 传统 法律问题,又包含与人工智能技术及具体的自主驾驶技术相关的前沿问题。希尔根多夫教授本人热心于中德刑法学术交流,对中国刑法学理论现状和需求有深入的认识,《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刑法》内容也有所侧重地选取了为中国刑法学所需的、可以引发中德两国学者共鸣的内容,可谓对症之作。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越来越多的法院在开发各种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 睿法官 系统,杭州互联网法院的 智能证据分析系统 等。本书拟解决计算机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法律应用时法律知识的欠缺问题,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研发能力。本书为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成果,既可作为高校师生和相关领域实务人员研究使用,还可以作为教材供高校学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苏力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苏力的致辞还引领了一股清新致辞的风气,从苏力开始,一系列大学校长、院长的清新致辞纷纷涌现。在书中,苏力还专门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阐述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这对于教育界同人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本书第二版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表述更为流畅的同时也对后两篇修辞文章进行了调整补充。
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理查德 罗兹,在本书中追寻 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 朗尼 阿森斯的犯罪研究之路,走进那些世界上*暴虐、*凶恶的灵魂深处。 朗尼 阿森斯生于一个暴力之家,当他开始在大学攻读犯罪学学位后,便致力于于 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 这个问题的研究发现。阿森斯为数百名暴力罪犯做了深度访谈,这项努力持续了近十年,*终让他得到了 暴力化 这一发现。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的四阶段理论,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基因、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只要完整经历过这一阶段,都会沦为一名危险的暴力罪犯。 《他们为什么杀人》集合传记、犯罪学、社会学、知识史于一身,对于那些想知道 人为什么会变得暴力,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的人,本书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观点与视角。
1978年,梁治平先生考入西南政法学院,从这里开始,他走上了 以读书为乐,以学术为业 的人生道路。 入学界数十载 的 求学 与 为学 经历,成就了梁先生 学重说理,文尚简约 每著一书,每撰一文,必苦心孤诣,力求发人所未发 的大家风范。 本书亦是其四十年的学术心得,文字净雅,言必有据。作为恢复高考后的*代大学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代学者,梁先生的学术经历既是其上下求索、探寻发现的过程,亦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份侧记。
2012年12月,常设仲裁法院(PCA)正式通过了《常设仲裁法院规则》(A GUIDE TO THE PCA ARBITRATION RULES)(简称2012年《PCA规则》或者《规则》),它是针对国家、国有实体和政府间组织的争议仲裁的现代程序性规则。本书是对《规则》的指南和评论的翻译。 本书主要分为引言、2012年《PCA仲裁规则》和附件三大部分,对《PCA仲裁规则》做了简要介绍,对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程序和裁决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论。
普里特 巴拉拉,被称为 击溃华尔街的人 。他经手过诸多充满争议的重大案件,精彩得有如一部美国律政剧,包括集体诈领退休金、对冲基金富豪主导的美国大一起内幕交易案、纽约州前众议院议长贪腐案等。 但在强硬的外表青后,巴拉拉是一个正直、诚实、热情的人。他严格的司法态度由这样一和信念所驱动:尽管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但正义并不单纯存在于法律条文之中,它更存在于解释和执行这此法律的人的思想和心灵中。巴拉拉在这本用几十年的经验写成的书中,以一个个生动的秦例,向读者展现司法实践的真实而貌,同时讨论了价值观和 心态在他评估、调查和起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透过复尜的案件,他带我们一起恩考.正义到底意味着什么,正义在真实生活和案例中可以变得何等复杂,怎样才叫作伸张正义,以及他是如何将自己关于正义的理
本书讲述了14个经典法学流派的源起、发展及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包括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法社会学派、利益法学派等。书中穿插对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介绍,着重介绍了经典法学流派的代表观点 。
本书讲述了50位著名法学家的故事,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边沁等。书中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法学思想、法学著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异同及法学思想的流变。
本书是著名刑诉法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虎(陈少文)教授的全新专栏文集。 全书以法律多元为方法和旨归,围绕法律制度的形成和运作,结合17本中外学术名著,对怎样看待美国禁酒令、死刑能否废除、乞讨是不是一项权利、真实版的 洞穴奇案 如何上演等数十个经典法律命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刑事司法核心问题 相对而论 ,对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综合开放的思考和抽丝剥茧的分析。 本书所收录的篇章,既有作者独立思考的原创成果,也有作者对学界研究成果的通俗演绎,主旨在于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传递一种观点,即法律从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也许可以对所有曾经坚信不疑的传统认知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获得远高于信息差异的认知优势,体味法律多元思维的魅力。 本书触角敏锐,视野开阔,信息丰富,文笔生动,
谁是《万国公法》*初的汉译者?京师法律学堂和京师法政学堂是一家吗?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重要幕僚马建忠到法国学习法律拿到的是什么文凭?北洋大学的法科何以失去?燕京大学到底有没有法律系?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何不设法律系?中国的法律教育机构何时开始授予法学博士?历史上的两所中国政法大学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些疑问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回答。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机构为纬,利用大量资料,梳理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近一百年间中国若干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从而有助于全景式地呈现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样貌。
我国法制的现代化,是一部法律移植史。《中国公司法》的编者从外国专家研究中国公司法的文章中,选取精品,内容涉及公司利益相关者保护、公司治理和公司社会责任等公司法核心问题。熟悉中国国情并精通中国公司法的外国专家们,就中国公司法制度,或比较研究,或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中国在法律移植时对外国法的误解和移植后存在的问题。本书有助于国内的公司法理论和实物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公司法。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系统阐述了信访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信访的内涵、信访制度的发展历史、信访工作的体制机制、信访法律体系、信访制度与国外类似制度的比较等内容,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探索、新模式、新成就,完整构建了信访制度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信访制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体现了信访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本轮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推进过程、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以专题的形式对改革过程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力求详实地还原和反映本次改革的进程,并对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司法改革为主题的论著并不少见,但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开展专门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学举办的 坦纳人类价值讲座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声誉至高的学术盛事。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坦纳讲座,探讨的主题是久负盛名的 电车难题 。本书即是根据此次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丝 默纳 卡姆,担任评议或者说与之论战的学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朱迪思 贾维斯 汤姆森、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 胡尔卡、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 卡根。发言阵容可谓星光熠熠。诸位发言人围绕 电车难题 这一极具争议性的伦理假设,各抒己见,激烈交锋,共同奉献了一场思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