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的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施行以来,纪检监察公文从格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教材就是以近期新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编写的,同时密切与纪检监察的业务实际相联系,希望有助于学生和广大读者业务能力的提升。教材从公文的基本知识开始,从格式到内容作了一个系统介绍,以便于读者理解掌握。主体部分从纪检监察公文概述、执纪审查公文、案件审理公文、纪检信访举报类公文和纪检监察信息的写作五部分对纪检监察公文及其写作作了详细解读。《纪检监察公文写作》紧贴发展着的纪检监察公文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践性,通过各种公文的格式、样式及附例展示增强了教材自身的可读性,从而使广大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受到教益。
本书由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学者约翰 布劳恩耗时三十年根据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 甘斯现存所有 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 讲座学生笔记整理而成。原书一经出版便被评价为是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 巨大收获 (吕迪格 布伯纳语),是 所有从事黑格尔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 (米夏埃尔 帕夫利克语)。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也将带领我们认识爱德华 甘斯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法学家,同时填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一处重要的研究空白。
欧根 埃利希在中国的法社会学界可谓家喻户晓。其提到: 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也许这句话中就包含有任何一种法社会学原理的精髓。其著作《法社会学原理》奠定了社会法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地位。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围绕着 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法裁决,而在社会本身 的主题,系统地阐述了其 法律社会学 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的 活法 观念。这一观念批判了概念法学的国家主义法观念,指出真正的法律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而是由各种社会联合体自发产生的和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实际起作用的法律,其本质就是联合体的内部秩序。法律包括法律事实、法律规范和法律命题三个方面,后二者是法学家在认识前者的基础上创制的。法律规范又分为一级规范
几个世纪以来,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如果没有著作权法或者其他制度为新闻提供保护,猖獗的盗版将使新闻业的投资无从收回,新闻出版者就无法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而高质量的新闻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著作权不保护单纯事实信息是著作权法的基本规则之一。新闻是一种负载着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为其提供著作权保护将造成少数媒体对新闻的垄断。这一紧张关系贯穿着新闻著作权制度史的始终。 本书系统论述了17世纪以来英美两国新闻出版商追求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详述了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条件、组织形式、行业格局和规制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和公众关于何为 盗版 、何为 可接受的复制行为 等不断变换的观念和看法,以及不同时期新闻出版商为制止同行盗版而采取的法律和非法律制
本书作者认为:商事调解无法在我国现行以《人民调解法》为主的调解法律框架下有效发展,我国亟待建构独立的商事调解法,以此促进、规范与保障商事调解的发展。围绕这一基本命题,本书展开论证的子问题包括:一是商事调解作为立法调整对象应如何被界定,即 是什么立法 的问题;二是有什么理由支持商事调解立法,即 为什么立法 的问题;三是商事调解立法的立法模式、基本构造以及主要规范如何设计,即 如何立法 的问题。 本书定位为法学类的学术专著,力图为商事调解法的制定与商事调解实践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许多观察者来说,欧洲法似乎仅仅是历史在其任意生长过程中的一件终端产品。必须承认,两千五百年来,西方的法律体系从未沿着一条不言而喻的清晰轨迹向前发展。塔玛尔 赫尔佐格在《欧洲法律简史》一书中为欧洲法描绘出全新的路线图,她不仅揭示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关联性,并且将欧洲法潜在的发展模式勾勒了出来。她试图告诉人们如何界定欧洲法,在哪里可以捕捉到欧洲法的踪影,谁才是欧洲法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欧洲法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影响;她把法律规范置于历史情景之中,读者们由此可以感受到法律本身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赫尔佐格描述了欧洲的法律体系如何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地走到以欧盟建立为标志的今天。尽管罗马法几乎在欧洲法的每一种形态之中都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然而无论是从一个世纪到下一个世纪,还是从一个地方
全书遵循先总后分、先普遍后特殊、先理论基础后具体实践的总体思路,共分为 法学基础 法的概念与法的方法 中国的法与社会 三个板块,分别介绍了《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论法律》《法理学的范围》《纯粹法理论》《法律的概念》《法律帝国》《法社会学》《乡土中国》《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共14本法学经典著作。 法学基础 作为第一板块,主要包括对《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6本著作的导读。它们共同关注法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同时也密切关注法律、国家与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关系。《利维坦》的研究
罗纳德 德沃金是近四十年来公认的最重要、最具争议的英美世界法理学家之一。本书分为十二章,从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 唯一正确答案 命题、法律解释论、宗教与生命等方面全面而洗练地介绍了德沃金的思想,增补了对德沃金近作《刺猬的正义》的讨论,并更新了德沃金著述的完整题录。
《责任保险通论》是对责任保险基础法理以及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专门研究。责任保险是继海上保险、财产损失保险、人身保险之后产生的类型保险,是年轻、发展曲折但又有前途的一类保险。责任保险有着不同于一般财产保险的基础理论,也承载了更为丰富的制度功能。虽然我国关于责任保险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不断出新,但仍难以满足责任保险快速发展和扩张的制度需求。本书除了对责任保险特有法理的体系化梳理和阐释外,还针对新兴的、热门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进行专题研究。
本书用清晰的逻辑、准确的框架、简明的表达,论述了如何使用英语阐述个人法律观点的问题,即隶属于法律英语的一种类型书,更侧重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强调基本原则、规范之上的应用法律英语的交流问题。
全书共分为七章。 章,西班牙现代刑事诉讼的形成,主要研究西班牙刑事诉讼发展史; 第二章为诉讼主体理论,主要研究刑事诉讼的各主要主体; 第三章为保护之诉研究,主要研究西班牙宪法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第四章为诉讼对象理论,主要研究刑事诉讼的裁判对象; 第五章为预审程序研究,主要研究各项预审行为; 第六章预防措施研究,主要研究强制措施; 第七章刑事证据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刑事证明的一般理由。
《英国法释义》是一部论述迄至18世纪中叶英格兰普通法的法学著作,也是部全面、系统阐述普通法的论著。全书分为四卷:人之权利、物之权利、私犯、公犯,首版于1765 1769年陆续面世。 面对这部著作,任何一位法学教授均会感到渺小,其同时亦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弗雷德里克 梅特兰); 若《英国法释义》未于当时诞生,则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是否会如此普遍地接受普通法非常值得怀疑 (威廉 霍尔兹沃思)。 本书为《英国法释义》的卷,分为导论与本论。导论系作者于1758年就任维纳英格兰法教席的就职演说,通过概述英国法的研究、法律的性质、英国国内法与适用的区域而强调研习英国法的重要性。导论中论及政府的一般理论,即为杰里米 边沁1776年匿名著作《政府片论》所批评的对象。本论部分的主题为人之权利。作者将人分为自然人与拟制人两类
本书以轻松易懂的方式梳理中国法律史,让枯燥的法律史生动有趣,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法律科普读物,更是一本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术通俗读物。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法制史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写作水平,将中国法制体系的发展、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呈现。作者思想独到,尊重客观史实,全书写作脉络清晰,可谓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见证时代的变迁。本书不仅着眼于各朝法律条文技术的发展,更重视诸子百家历代思想对中国法哲学的影响,对于初涉法律专业的读者理解法律史整体概念,以及中华法系一脉相承的理念和内核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该书系法学专业民事案例研习课程的实践课用书,其主要介绍德国鉴定式案例研习方法,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参考答案为学生提供鉴定式案例研习的训练。适用于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也适用于非法学专业选修民法、经济法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对民事案例研习感兴趣的法律实务人士。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案例分析方法介绍和阐释。该部分包括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基本介绍、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阐释等等。 第二部分是案例研习和参考答案。该部分提供50个左右的民事案例,包括与民法(含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事、行政、刑事的案例,涉及目前比较热点的案例,供学生研习,同时按照鉴定式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照学习。案例选取自我国实际判例,以及德国教科书以及德国案例教科书的经
2023年12月,《中国法治》杂志迎来创刊四十周年,值此之际推出《法治的印记 〈中国法治〉文集》,以记录和见证司法行政工作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法治的印记 〈中国法治〉文集》辑选了近五年的部分文章,旨在集中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阐释,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促进理论成果转化。
该成果围绕着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重点讨论了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犯罪治理模式及其选择、预防性治理模式的方案和优势,预防性法律制度的体系性构建、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精准防控和主动干预、预防性犯罪治理的制度边界、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信息技术支持等不同层面对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 br 主要但是不限于以下具体研究对象:一是犯罪治理模式的历史形态;二是犯罪治理模式及其选择;三是预防性治理模式的提出、方案和优势;四是预防性治理模式及其法律制度的体系性构建与完善。并以此为契机,为犯罪治理现代化、提升安全治理能力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着重从预防性犯罪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预防性犯罪治理体系构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体系性建构、预防性犯罪治理中的精准防控和主动干预、
本书主要供舞弊调查员、审计师、调查人员、预防损失专家、管理人员和企业主、犯罪学家、人力资源人员、学者和执法专业人员所用,包含四大工作目标: ①详例分类制度,解释行政人员、业主、经理及雇员实施这些罪行时所采用的各种计划; ②量化这些计划所造成的损失; ③说明舞弊的人为因素; ④为防止及调查职业舞弊及滥用行为提供指引。
法律语言学方面的一部扛鼎之作,Language and the law ,该书主要以语言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在政法大学研究生课上作为教材使用,反响很好,需求也很大。在我社出版版,至目前净发货1047册
《数字法学评论》是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本刊面向全球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变革,立足 数字中国 和 法治中国 战略,聚焦数字法学理论、数字法治原理、数字司法实践等领域和问题,致力于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展示数字法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基于数字法学的 横断性 和学术研究规律,《评论》第3辑依据 理论前沿 专题研究 域外译评 等主题栏目,共收录了11篇文章,以推进数字法学领域的深度研究。
本书是18世纪瑞士日内瓦自然法理论家让-雅克 布拉马克的代表作。在本书中,布拉马克对此前的自然法理论家,特别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巴贝拉克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挑战和批评,同时在自然法体系中引入了诸如 人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等一些新的要素。本书在18、19世纪被广泛阅读和征引。 在上卷 自然法原理 部分,布拉马克从人的性质入手,对自然法的原理、内容、权威和约束力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他将幸福确立为人的目的,并且独创性地使这一原则构成其自然法体系的主导性原则。面对自然法理论中理智论和意志论在义务问题上的深刻对立,布拉马克从理智论的角度重构了意志论的观点,试图弥合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布拉马克的部分观点在美国革命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源自其自然法理论的 追求幸福 的论点也被写入《独立宣言》。 在下卷
《私法》设置3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每卷约为15篇文章。其中, 专题研究 专栏主要聚焦研究国家重大立法问题,通常为《民法典》的制定、解释及适用等基础理论研究。 论文 专栏主要融百家之长,精选收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等私法领域学者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旨在为私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评论专栏 主要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包括最新立法的评注、前沿案例的评析等,尤其注重历史研究和比较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