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整理汇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38个重点省市的人民法院审结的共2170个劳动争议案例的裁判文书,就其主要的争议点及裁判观点分九大主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梳理、提要,每个裁判观点后附具体的判决文书号方便查找。聚焦个案重点难点,梳理法院裁判规则,探究类案裁判思路,是涉劳动争议全面实用的案例工具书。
解释是连接文本与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借鉴并吸收域外理论与经验而生成的中国《反垄断法》文本在实施中也必然离不开解释,但解释什么、怎么解释、效果如何则是其中的关键和焦点。基于此,《反垄断法解释:规范、历史与体系》主要从基本原理与具体制度两个层面来构建研究框架,以文本规范为研究主线,从历史和体系两个维度来寻求文本规范的解释方案,以求有限的文本规范能获得优化的实践效果。
本书聚焦于互联网反垄断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现有智慧和制度设计在互联网情景下的适用性及其政策态度争论为开端,系统阐述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竞争寓意。强调互联网平台和主流服务的主导地位更迭快、研发创新频繁、为市场领导权而竞争、进入/退出壁垒极低、固定成本高昂与边际成本极低并存等经济技术特征,揭示出互联网领域竞争持续性跨界性、垄断短暂性合理性,及其对互联网反垄断执法和科技企业策略选择的寓意。从互联网服务视角探讨互联网多层竞争逻辑及其反垄断政策取向。其次,倚仗在线服务产品的身份多重性来揭示互联网竞争多层次性的逻辑,揭示互联网竞争激烈的观点。再次,初步解读平台经济理论及其竞争政策,强调平台经济学理论相对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分析框架和重要结论方面的新颖性,明确互联网领域普遍的网
《北极海洋环境法律规制的变迁与中国参与》首先分析了北极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北极海洋环境保护的缘起和新发展;接着从国际法层面、区域层面和法层面对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北极海洋环境法律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当前北极海洋环境法律规制的层次与差异,重点研究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与《极地水域船舶操作国际规则》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然后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海洋环境法律规制的发展;最后结合北极环境法律规制体系及其中日渐凸显的适用冲突,并考虑到北极沿海国的管辖实践,提出中国应当以环境与科研议题为切入点,以《联合海洋法公约》和一般国际法为依据的基本立场,通过与相关国家和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北极海域环境法律规制进程,这不助于中国实现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所阐明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2020年版)/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丛书》涵盖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征地拆迁和移民、生态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每个方面列举了问题类别,每个问题又列举了常见表现形式和定性依据,部分问题还列举了处理处罚依据。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 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人力资源法律指引实用全书》根据常见人力资源法律实务和纠纷,全面编辑相关法律信息,内容涉及招聘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酬管理、福利待遇、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员工关系和劳动保护、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等人力资源常见法律问题。 《人力资源法律指引实用全书》旨在对条文、案例、范本和流程等法律信息予以尽可能全面的汇编和整理,主要针对的读者是希望获得实际法律问题解决之道的当事人,希望在解释和适用特定法律条款方面得到快速指导的专业人士。
本书聚焦于互联网反垄断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现有智慧和制度设计在互联网情景下的适用性及其政策态度争论为开端,系统阐述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竞争寓意。强调互联网平台和主流服务的主导地位更迭快、研发创新频繁、为市场领导权而竞争、进入/退出壁垒极低、固定成本高昂与边际成本极低并存等经济技术特征,揭示出互联网领域竞争持续性跨界性、垄断短暂性合理性,及其对互联网反垄断执法和科技企业策略选择的寓意。从互联网服务视角探讨互联网多层竞争逻辑及其反垄断政策取向。其次,倚仗在线服务产品的身份多重性来揭示互联网竞争多层次性的逻辑,揭示互联网竞争激烈的观点。再次,初步解读平台经济理论及其竞争政策,强调平台经济学理论相对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分析框架和重要结论方面的新颖性,明确互联网领域普遍的网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2020年版)/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丛书》涵盖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征地拆迁和移民、生态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每个方面列举了问题类别,每个问题又列举了常见表现形式和定性依据,部分问题还列举了处理处罚依据。
刘明尧著的《破产债权制度研究》是关于破产债权制度的比较研究,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五章。全书从破产债权的概念界定入手,探寻与论证破产债权的制度价值、立法目标与立法定位,主张我国破产债权制度立法体系与结构的重新定位;以我国破产立法为范本,采取比较分析法对破产债权确认制度与破产债权清偿顺位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改良建议;通过对破产债权救济模式的探讨与思考,提出建立以民事责任为主、刑事责任为辅的破产债权侵害责任模式,完善我国破产债权制度的逻辑体系和立法功能。本书为我国破产债权制度立法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依据。
《海洋法》是大连海事法学特色专业系列中的一本,适用对象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涉海类专业的学生。《海洋法/法学特色专业系列》以国际法理论为基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线,结合国际实践及我国的海洋立法与实践,参考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海洋法的基本问题做了系统论述。共分为十一章,分别对海洋法的概况、内水、领海与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制度、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争端的解决展开分析与论述。《海洋法/法学特色专业系列》重在把握准确性与时效性,不求学理探讨的深入与全面,但求实现对海洋法基本知识的准确介绍。所依据的法截止到2016年12月,国际条约也反映了新的发展。
长期以来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猬集于新古典经济学路径,然而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已然解决的前提假设--政治背景,公司治理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一国公司法质量与该国公司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法质量及法与金融学理论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语境中,转型路径所决定的政治约束对于公司所有权结构可能较公司法质量变化的影响力度更强,但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尚显单薄。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解读》即以体现政治描述变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为理论建构起点,基于中国公司治理所现实嵌入的政治经济语境,对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生成、演化变迁、运行绩效进行了规范结合实证的探讨;对决定中国公司所有权结构的政治因素提出了不同于"代理成本"作用机理的解释;更进一步检验了公司法质
本书主要反映商标注册申请的完整流程及商标审查业务的新变化特点,广泛涉及企业需要应对的各种商标业务,对企业与代理机构了解商标审查特点与规避审查风险、合理选择注册商品与规划注册类别、节省商标申请成本与提高申请成功率、正确应对意外情况并有效行使相关权利、准确理解处理各项商标业务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 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本书以建构统一高效的股东权代理征集制度体系为着眼点,结合我国代理征集实务,运用“思辨分析+实证佐证”的研究方法,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系统梳理散见于各类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则,审视从征集行为启动到代理权行使完毕整个过程中,现行制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满足委托征集实践的需要,分析、探讨股东权代理征集制度在落实、应用过程中的制度空白与不足,提出我国股东权代理征集相关法律规则的完善建议。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本书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法律属性:首先将剖析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法律关系属性,强调其与委托、代理等制度的差异,并从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经济功能等维度揭示其独特的制度构造;其次将研究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金融产品特征,在将其假定为“私募型金融投资商品”的前提下侧重分析“合格投资者”的主体筛选问题和权益保障问题;再次将探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商事组织特征,重点考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项下治理机制和财产构成的独特性;很后将分析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资金融通特征,突出其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差异和区别,并重点探究既有监管体系如何规制作为金融机构的信托公司及其相应业务。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探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本质属性如何通过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设置加以实现,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