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刑事诉讼活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程序及其法理基础,探讨了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探索,特别是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刑事诉讼法观。《刑事诉讼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吸收了国内及法治发达国家的刑事诉讼的先进成果,尤其是充分尊重刑事诉讼关于保障人权、规范职权的本质特点。
《民事诉讼证据调查研究/司法文明论丛》是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调查的专题研究。全书分为:章证据调查的基本原则:包括证据裁判主义,自由心证主义,证据共同原则,直接、言词原则;第二章证据调查的对象,包括主张(抗辩),对主张的态度,免证事实;第三章证据调查程序,包括证据调查申请及其规制(摸索证明的禁止),严格证明,自由证明;第四章证据调查费用,包括证人费用,鉴定人费用;第五章证据调查的方法,包括对物证的调查方法:勘验,书证,证人,讯问当事人,鉴定人;第六章证据调查的特殊形态:证据保全,包括域外民事诉讼中之证据保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保全。
作者将本书核心主题圈定在“刑事特别程序”上,主要章节也分别针对某一具体的“刑事特别程序”展开,但正如作者在“自序”、“结论”部分所陈明的,作者在本书中以及通过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却远不止于“刑事特别程序”,而是“中国司法”或“中国法治”这一更深层也更宏观的问题。
《民事裁判既判力问题新探索》共分成了三编,靠前编既判力理论——以特殊民事裁判为中心。该编分为五章,靠前章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第二章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第三章为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第四章为离婚判决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第五章为示范诉讼判决的既判力;第二编既判力应用——以知识产权救济程序为中心。全编共计七章,靠前章为商标权利复合救济程序的排除适用、第二章为商标纠纷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探析、第三章为知识产权救济程序中已决事实预决效力概论、第四章为知识产权行政救济程序中确认事实在其他救济程序中的预决效力、第五章为知识产权行政诉讼中已决事实在其他诉讼中的预决效力、第六章为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已决事实在其他救济程序中的预决效力、第七章为知识产权刑事诉讼中已决事实在其他
201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实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速裁程序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修改。 为帮助司法工作人员、法学研究人员和广大群众学习和掌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组织编写了本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有关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内容涵盖刑事诉讼中
本套丛书为开放式,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批次、有计划的完成编写出版工作。首次推出7个分册,分别为: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识产权卷、行政卷(包含国家赔偿)、执行卷、立案与诉讼服务卷。每一分册围绕相应审判领域中存在的疑难、复杂、新型问题展开,给出解答精要,统一裁判尺度、指导审判实践。我们会根据司法观点的更新及实践需要对已出版书籍中观点予以修订,并适时推出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领域某一专题的分册。本套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问答为体例,内容精炼、使用,内容精炼、使用方便。二是以疑难问题为对象,统一裁判,回应需求。三是以一线法官为编写主力,上下协同,汇集智慧。
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相关问题是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禁令相关诉讼的重中之重,并且近年正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无论侧重点在学理还是司法实践层面,FRAND问题的研究框架理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其渊源、演化进程以及近期新动态的基础上。国外司法界在此领域已经有大量案例,其公开文书无疑是研究者了解各国FRAND司法实践的不错信息来源。《FRAND案例精选(第二卷)》是从世界范围内精选的标准必要专利相关代表性案例,并将其相关内容译为中文加以汇编,其中收录文书除涉及许可费率计算、禁令救济规则等问题的法院判决书和裁定书等之外,还包括准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如欧盟委员会)关于这些问题的决定和意见。
本套丛书为开放式,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批次、有计划的完成编写出版工作。首次推出7个分册,分别为: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识产权卷、行政卷(包含国家赔偿)、执行卷、立案与诉讼服务卷。每一分册围绕相应审判领域中存在的疑难、复杂、新型问题展开,给出解答精要,统一裁判尺度、指导审判实践。我们会根据司法观点的更新及实践需要对已出版书籍中观点予以修订,并适时推出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领域某一专题的分册。本套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问答为体例,内容精炼、使用,内容精炼、使用方便。 二是以疑难问题为对象,统一裁判,回应需求。 三是以一线法官为编写主力,上下协同,汇集智慧。
《中国传统诉讼艺术》从中国传统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诉权这一理论命题出发,从诉前攻防策略、诉权启动艺术、案情声辩艺术和诉权推进策略4个方面,对当事人及其背后的讼师及第三方的传统诉权运作艺术作出了开创性研究。作者认为,中国传统诉讼艺术虽然对程序正义重视不够,并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总体上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较大限度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法律需求。该书的出版,意义上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并拓展了法学的研究领域。
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被追诉人的辩护权。从外辩护权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这项权利要获得实现,必须对其予以保障并在其受到侵犯后有相应的识别和救济机制,本书统称为有效辩护权。有效辩护权有两种实现路径:一种是辩护权获得充分的保障与尊重,以顺利行使的状态获得实现;另一种是当权利被剥夺或受到侵犯时,以给予救济的方式获得强制实现。前者意味着,必须向被追诉人提供什么样的辩护服务,后者意味着,首先要明确哪些情况属于有效辩护权受到侵犯,其次要明确救济的程序和侵权的法律后果。法律援助、律师在场、无效辩护等是有效辩护权的必然要求和内在组成部分。其中无效辩护是有效辩护权受到侵犯后的识别机制,随之而来的是辩护权的救济机制。
本书精心甄选了形式、表述、内容均佳的,处理纠纷类型涉及建设工程、委托代理、股权转让、特许加盟、租赁、保险、承包经营等领域的30篇仲裁裁决书。根据裁决书的写作风格和zui突出的闪光点,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n1.孜孜不懈——严谨构思,规范写作; n2.水无常形——灵活思辨,巧妙运筹; n3.举重若轻——深谙法理,善用法条; n4.精益求精——遵循惯例,专业判断。 n这些精选的仲裁裁决书,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增加了可读性,又能使读者充分领略仲裁员的个人魅力;裁决书的用语简洁、行文连贯,通篇读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在内容上,则满足了有法有据、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实体要求。此外,每篇裁决书后都附有评注,可谓是“点睛之笔”,以期通过“裁决+评注”模式的裁决书展示,让读者感受实务与理论相结合的魅力,同时引发读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