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斯诺、詹姆斯·贝特兰、斯坦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极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
《心胜 I》是金一南将军继《苦难辉煌》之后,推出的一部灌注二十年心血的随笔集。在书中,作者震撼推出全新概念 心胜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这是一本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强势不足弱势有余,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风气,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以力量的书。 心胜,也许并非是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办事处,没有权力,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马克思,交不起房租,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最终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制胜的力量,皆来自他们的内心。在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
《乌托邦》一书成书于十六世纪,当时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在这一时期,欧洲人知道了许多之前从未听闻过的国家和地区,也了解到许多不同的社会制度,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让他们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托马斯 莫尔就是在这一氛围下,写成此书的。本书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先进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伟大的文献。 《乌托邦》一书分为上下部,在*部里,作者主要在讨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并指出了这一社会制度的各种弊端,明眼人一看便知,他其实是在讨论当时的英国。在第二部里,他介绍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乌托邦,他详细地介绍这个遥远岛屿上的社会制度,以及岛屿上人们的幸福生活。在这里,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物质需求实行按需分配制度,大家穿统一的衣服,就餐都在公共餐厅里,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从14 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 诸神入庙 、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 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也是卢梭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正是由于这些观点,本书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 世界解放的呼声 。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人。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馀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政治权利原理》,是卢梭重要的政治学著作。 卢梭在书中为我们描摹出了理想之国的样子,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社会契约论》一问世,便在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法国大革命中,这本书更被当时的革命者奉为圭臬,《人权宣言》与法国宪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卢梭思想的产物,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亦深受其影响。
.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不但鲜明的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国家与革命》是*完整集中论述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就其基本立场和方法来说,启发和指导意义是深远的。
强信心 促发展 理论热点面对面
本书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极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本书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的目标,就在于彰显一条简单的原则;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人类出于自卫这一目的,才能去干涉他人的行动自由。违背文明社会中一个人的意志,并且正当地对此人行使权力的目的,也只能是为了阻止他危害他人。 一个人应对社会负责的,就是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行为。 对于只涉及自身的那一部分,个人依法具有自主权。 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身心这两个方面,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支配权。
《常识》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 潘恩发表的一本小册子,它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关键性著作,在当时几乎人手一份。它的出现,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变化。托马斯 潘恩公开提出了美国独立问题,并痛斥世袭君主制的罪恶,为整个人类迈向自由发出了呐喊,并对《独立宣言》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为中英对照版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常识和土地正义论。其中,作者在《常识》部分中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的独立士气;《土地正义论》则是关于 土地产权 问题的讨论。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书从《实践论》《 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内容阐释、重要地位、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等方面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是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权利观念和斗争意识。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国文字,迄今已有五十多个译本,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在推进现代法治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该中文版也是迄今为止其著作中*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对于正在迈向法治国家的中国而言,本书尤为不可替代。
100年前, 中国该向何处去 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 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采用图文结合编排方式,8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真面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是一部在20世纪末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作者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以 哥白尼精神 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 想象的共同体 ,认为这些 想象的共同体 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本书影响所及几乎横贯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在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本书自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也正是这种译本广泛散布的状态,引起作者写作 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 的冲动。于是,英国Verso出版社添加此部分内容,出版了新版的《想象的共同体》。本书便以其为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 波拿巴战败逃亡之后,有人在他的马车座驾中发现了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手稿。此手稿涉及马基雅维利著作的一些译文片段,然而译文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这本文集似乎成了波拿巴的政治随记,根据他对书中章节的保留性选择,我们可以一窥他在国家事务方面*不可告人的想法。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对这份手稿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手稿的一份复本。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份手稿不仅是《君主论》的新译本,而且页边还标有出自波拿巴之手的评注。 之所以下此断言,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认真地阅读了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也是*能理解马基雅维利的人,他本身是意大利人,从小在海岛上长大,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吞下了不少古代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他满怀兴趣地挖掘其中的深意,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像他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