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冯天瑜文存》分为古义演绎、中外通约、名实错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实五章,内容包括:“封建”本义、皇权时代(秦至清)的“封建论”、《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论”、欧日封建制“酷似”、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等。
本书拟收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及其前身(政治学系、国际政治系)不同时期代表性学者(陈其人、王邦佐、曹沛霖、孙关宏、王沪宁、倪世雄、朱明权、俞正樑、浦兴祖、林尚立、陈志敏、陈明明、臧志军、郭定平、刘建军、苏长和、陈周旺等)的代表性成果,充分展现复旦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脉络和特色,不仅旨在彰显政治学复旦学派的风采,更具有学术史、学科史的意义。通过对复旦政治学传统的发掘,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内在的思想资源。
本书以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为研究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典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姿态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本书共15章,分别介绍航天器的姿态运动学和姿态动力学,航天器的姿态确定原理、自旋/双自旋航天器以及三轴稳定航天器的姿态确定方法,自旋/双自旋稳定航天器以及三轴稳定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设计方法,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本书以27名军人为主题, 试图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丰沛的历史图片, 较为全面、相对客观地勾勒出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战场经历。他们中既有竞相突破空战里程碑的飞行员, 也有隐伏于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潜艇艇长 ; 既有苦撑帝国危局的统兵将帅, 又有凭借战术成功跃上军旅之巅的装甲指挥官 ; 尽管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战后命运大相径庭, 但他们的战时经历无一例外地丰富多样。
本书利用档案和报刊资料,叙述厦门侨批业的百年发展演变历程。厦门侨批局初期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民营批馆兼营,由靠前原有民营批馆接受水客委托,兼营转汇银信业务。另一种是由侨栈兼营,即有条件的水客在厦门开设侨栈,专门接待新旧侨客进出口岸,同时兼办或代理水客银信业务。第三种是水客自设侨批局机构,厦门早期水客自设机构的有黄日兴(1877年)和天一信局1892年等。此外,有些与华侨有联系的进出口商,也有为兼营侨批业务的海外联号代理银信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各地政府相继实行外汇管制,侨批业经营受到限制,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实行全面外汇管制并采取种种措施,排挤打击侨批业,加紧掠夺侨汇。1949年后,新中国对侨批业进行了改革与保护政策。
《“封建”考论/冯天瑜文存》分为古义演绎、中外通约、名实错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实五章,内容包括:“封建”本义、皇权时代(秦至清)的“封建论”、《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论”、欧日封建制“酷似”、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