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促发展:理论热点面对面》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外交官员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书中主要叙述了美国自建国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的外交活动,其中涉及美国200多年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影响的多位总统和国务卿,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书中回顾了这些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主导者,讲述了南北战争、华盛顿会议、二战、中美关系正常化、东欧剧变等重大事件中的外交运作,作为美国外交的局内人,作者提供了诸多相关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洞见。作者还梳理了“美国与世界接触过程”中的五个传统:对北美的重视,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同盟关系的转变,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以及对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这些传统为研究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本书既是一部全面的
《入党教材》是中央组织部指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教材。这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等内容。 全书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语言平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斯诺、詹姆斯·贝特兰、斯坦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极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简·本内特重新阐释“物”理论并由此反思当今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无论是人类身体还是非人存在,都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物质性。通过重新认识物质拥有的能动性,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加有责任感的生态政治学理论,促使人们重视不同力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不是过度聚焦某一人类个体或群体。本书广泛探讨和反思了诸多日常事物与物理现象中蕴含的活力物质,包括干细胞、电、金属甚至垃圾等,特别是它们影响人类情绪和活动的方式。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对日常之物或事件的分析,而是由此出发,诉诸斯宾诺莎、尼采、阿多诺、德勒兹和瓜塔里等思想家的理论,重新发现被人类语言所遮蔽的“物”,从而梳理了一部关于活力物质的漫长思想史。
本书以民主制度绩效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通过对意大利各地区的研究探讨了有关公民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运用社会资本、治理和善治等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对意大利进行个案考察,经历长达20年的实证研究,论述了意大利如何在法西斯专制崩溃后,成功地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逐渐使意大利社会走向善治和繁荣。并得出关于民主制度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社会资本是民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引领性学科,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灵魂,是 学科的学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适合党政干部和研究生教育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作为向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华诞的献礼。《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概论》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 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本质也是显著的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新时代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力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
......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 常态 变成 病态 ,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 病人 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 东亚病夫 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 治病 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 情境化写作 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县乡“责权利”不匹配为何发生?如何避免好政策“一地鸡毛”?基层工作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基层干部?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论美国》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
从14—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肯尼思 华尔兹的代表作,也是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战争的根源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考察了西方文明史中主要思想家的观点。通过深入探究经典政治哲学家(如圣奥古斯丁、霍布斯、康德和卢梭)以及现代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的著作,他从中发现了他们试图对国家间的战争所做的解释,以及实现和平的解决方案的相关观点。在书中,作者围绕 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这一核心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根源的三个意象 人类行为,国家内部结构,国际无政府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的对策。
在这本研究国家的理论专著中,知名社会学家理查德 拉克曼将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变量,对国家形成和转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本书回顾了诸多社会学者,如马克斯 韦伯、迈克尔 曼等人有关国家起源,以及有关多种国家形式与政体的相关论述,并且探索了税收、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等国家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本书从国家的历史源头开始,以对国家和国家体系的合理展望结束。在展望未来时,拉赫曼对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分析。这些挑战包括全球化、金融危机和环境问题等。
《政治无意识》是詹姆逊的*重要著作,迄今仍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研究论著。在这部著作里, 詹姆逊通过对意识形态的辩证理解,发展了一种新的解释方法。他认为,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称作意识形态, 后者称作乌托邦。正是这种乌托邦的概念构成了詹姆逊马克思主义解释的道德冲力。它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理论推至某种无与伦?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连同它局部的微观性,在本书中,都奇特地同一种总体性连接起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潜在的力量、诱惑和魅力所在。
《彼此的对等》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平等基础的政治哲学力作。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在现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中,基本平等的原则却鲜有深入研究。沃尔德伦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细致且多维的解释,旨在阐明西方对人类平等的承诺之根基。 本书探讨了平等的深层含义,包括其是否意味着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以及平等的根本依据 是宗教信仰还是人权理念。沃尔德伦否认存在单一特征作为平等的基础,而是提出,理性、自主性、道德能力和爱的能力这四种所有人类潜在拥有的能力构成了道德平等的基础。他进而探讨:面对这些能力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我们应如何秉持平等原则;对于那些严重残疾者,其人性价值又该如何界定。
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颠覆即将到来。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影响了全球许多行业 金融、制药、汽车、医疗、制造和零售等。然而,这只是人工智能开始向更便宜、更好、更快预测迈进的开始,当预测被发挥到极致时,各行各业就会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也会带来颠覆。 其根源何在?著名经济学家阿杰伊 阿格拉沃尔、乔舒亚 甘斯和阿维 戈德法布在他们的第一本畅销书《AI极简经济学》中,解释了人工智能虽然简单却能改变游戏规则的经济学。现在,在《权力与预测》一书中,他们更深入地研究了*基本的分析单位:决策。三位作者认为,决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预测和判断,我们在头脑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将预测从人类转移到机器,从而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同时提高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 这为新决策的蓬勃发展
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 一战 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 体面和平 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里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 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 J. 蒙森 现代有谁知道这个春天将怎么熬过去?首先是政治上,然后是财政上。一切都堕入了黑暗之中,如临深渊。恼人的事情是这个 君主制 摊上了这个一个君主!(在柏林!)这些绅士理应免受伤害。但是还有什么办法?他们
有些政治文化的传统,表面上未必会在当时直接改变历史走向,不过,它就像基因一样,终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之中。本书从三个角度讨论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历史上中国不断 改朝换代 与日本所谓 万世一系 ,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中篇《郡县与封建》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下篇《王权与神佛》讨论了中日两国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
毛泽东一生纵横天下,波澜壮阔,得益于他书剑双修,学用兼擅。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及其团队,集二十年之功,搜辑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编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并结合毛泽东对每本书的创造性运用情况,做客观解读。本书不仅文献史料丰富,更反映出毛泽东读书和实践的关系,是领导干部提升学习力领导力的生动教材,也是广大普通读者提升素养,以达学以致用的经典读本。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政治领导人会因之理性行事吗?由此产生的对外政策决策呢? 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特别是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其对外政策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政治领导人也很少理性行事。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 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