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 政治物种 ,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帝国的政治体系》所展示的分析在许多方法上超越了传统结构功能主义一直流行的趋势,成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经典作品,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制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该书主要反映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但其体现的基本原理却对21世纪美国的政治
过去两千年里,战争和战略思想在目的、强度、限制和节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广泛使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文献资料,探寻了从古至今的战略思想 战争所服从的更高政治目的 及其运行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演变,并探讨了指导战略思想的政策以及影响战略思想的文化。本书全面追踪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核战争,总体战、小型战争和非对称战争等战争方式和思想,并对官僚政治、非集中化指挥和军种间竞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共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辛亥。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
本书由两位政治学者精心设计、共同编撰,采访了声望卓著的十五位当代比较政治研究大家:阿尔蒙德、摩尔、达尔、林茨、亨廷顿、李帕特、奥唐纳尔、施密特、斯科特、斯捷潘、普沃斯基、贝茨、科利尔、莱廷、斯考切波。 全书共十七章,由两篇作者概述和十五篇访谈组成。在作者概述中,两位作者对十五位访谈对象的共通特质进行了总结,对比较政治学术流变进行了详细梳理,可以让读者从若干关键问题入手,更好地领略当代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十五篇访谈录中,两位作者围绕 知识构建与学术训练、主要研究和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学术合作者与学生、对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基本看法 等主题,与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展现了这些政治学大家的学思历程与研究心得。对于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认识学科现状、调
《当今比较政治学:世界视角》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学界极具影响力,曾在国内多次出版,吸引了众多读者,第十二版沿用阿尔蒙德的概念系统、过程和政策分析框架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并重新构建了前面的理论部分。在 导论 篇,本书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挑战与变化,勾勒了对差异巨大的社会的政治进行比较和解释所需要的概念,阐述了重要的政治结构、功能和过程,比较了在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一致的框架内的诸项政策及其结果。在 国别研究 篇,本书运用一个前后连贯的框架对11个典型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巴西、伊朗、印度、尼日利亚、美国)的政治进行了系统分析。每个案例都以讨论该国目前所面临的政策挑战开始、并从历史的视角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 本书理论阐释透彻,引入了应用于国别研究的诸多关
《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论述中国央地关系的历史、逻辑和影响,探索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实现“集分平衡”的央地关系制度框架。中国央地关系受郡县制传统影响深远,这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不断寻求集权和分权的平衡过程中,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激励制”和“目标动员制”,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激发经济和社会活力方面有所不足。《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主张以“寓活力于秩序”为导向构建央地关系,主要内容为赋予县级单位更多行政和财政自主权,强调分权与活力;县级以上单位借鉴郡县制治理经验,强调集权与秩序。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将时代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通过回答哲学问题来回答时代的问题。而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尤其优秀地体现了这一传统。从德国现代哲学的诞生开始,它就与德国二十世纪的动荡历史缠绕在一起。无论是德意志帝制的倾覆还是希特勒的上台,无论是一战的硝烟还是二战后的废墟,德国哲学家们始终以清醒的自觉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灾难。他们对时代的紧迫问题和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自觉的意识作为哲学工作的主要动力。 在本书中,张汝伦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狄尔泰、胡塞尔、马克斯 舍勒、海德格尔等九位德国哲学家,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但每一位人物又以其独特的思想贡献和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除了深入剖析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本书还探讨了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把握阿多诺其他著作的关键。本书对原著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解释,尤其是对于一些难懂的地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正如阿多诺把艺术作品比作单子一样,书中的各个不同段落都是阿多诺思想中的一个单子。这些单子的核心都是一样的,让读者获得一种形而上学经验,从而领会非同一的东西。因此,这本书试图通过解释阿多诺所说出的东西,引导读者去领会无法被说出的东西。阅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仅是要把握阿多诺的基本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哲学思考。只有学会了这种哲学思考, 哲学 才是动词,才是 爱 智慧。这是本书所致力于达到的核心目标。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五卷 名著 有《韩非子》《社会契约论》; 事件 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 人物 有尼赫鲁、亚伯拉罕 林肯; 思潮 有泛非主义、威权主义; 制度 有酋邦、一国两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的终成果。本书以《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互释 为出发点,以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目的,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是 导论 ,系统地阐述了本课题组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总体性理解;二是 上篇 ,集中地研究了关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各种解读模式;三是 中篇 ,具体地、深入地探讨了《资本论》的理论性质、理论思维及其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论》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四是 下篇 ,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高度深切地阐述了《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本书为《宁可史学文集》卷《史学论集上》,本册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四十余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相关史学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包括宁可先生早年对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见解,这些研究观点从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战争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本书主要介绍印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枫讨的内容包括印度政府的机构,例如司法、立法和行政等国家机构间关系,也包括关于印度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组织框架和形式。本书编著的主线是印度宪法,各章的论述框架都是从印度宪法本身出发,围绕相关领域的主要议题、各方观点和达成的制度安排、解决方案等,审视印度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书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印度国内政治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研究和掌握当前印度国内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印度内政主要议题研究的既有成果,发掘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学者秉承共同的目标,即为促进当前国内区域与国别基础研究和深度研究提供公共产品,合力将本书打造为一本可用以开启印度政治研究的入门类研究参考书。本书的适用对象既包括未来有志于从事印
中国古典政治思想能否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理解和反思?本书从 政治公共性 的视角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并将之概括为 天下之公 的政治学。古典政治一方面是君主专制的 家国政治 ,另一方面也深受 天下之公 这一观念力量的影响和改造。二者的对立与交织,形塑了古典政治的基本形态。这一政治形态,包括 天下之公 政治观念体系的建构,基本上完成于先秦两汉时期 即本书涉及的时间范围。同时,以 政治公共性 的视角考察古典政治思想,也将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现实主义与道德水火不容吗?凡是能促进国家利益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吗?本书从古希腊悲剧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国际关系古典现实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流变。这些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以及当代古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 摩根索。本书认为,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都在经历重大的转型,他们都从古希腊的悲剧中汲取了灵感,探讨国家间的道德、利益和秩序问题。本书认为,现实主义与道德能够相容,国家利益只有符合正义才能得以维护。反观美国,不顾道德与正义的单边行动,会给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秩序都造成损害。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20卷)是一部供研究用的多卷本综合文献集。选稿的范围是:(一)手稿,包括文章、指示、批示、电报稿、讲话提纲、书信、批注、诗词、题词、修改的文件中加写和改写的文字等;(二)经本人审定过的讲话、报告、谈话记录和新闻稿等;(三)非本人起草但经本人审定并用本人名义发出的其他文稿。未经本人审定的讲话和谈话记录稿,不编入这部文献集。这部文献集于1987年至1998年,由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共13卷。这次公开出版,新增了一些文稿,并对原有文稿的注释作了修订,对部分文稿作了补注,订正了个别文稿的时间差错,全书共20卷。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系列之十八。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围绕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树立正确党史观”“国外共产党、左翼发展新态势”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推出了很多具有权威性、前沿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个五年计划。以这一时期为主,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工业项目,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自此中国大地上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56项工程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历史起点,是新中国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进行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对今天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包括综述、专题研究、回忆录、大事记、文献资料五个部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详细介绍了156项工程的立项、分布、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