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公正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笔叙述了整部苏德战争史。书中主要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始末,包括战前苏德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战斗结果,这场战争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并对战争中的一些经典战役或是阶段性事件进行了介绍,例如“巴巴罗萨”行动、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除此之外,作者以苏德战争作为叙述主线,同时还介绍了诸如作战双方的盟国军队实力、轴心与同盟两大阵营对于这场战争施加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叙述主线、把握战争进程,也有利于他们对这场战争形成更为直观、立体、公正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苏德战场血雨腥风。本书既研究了上自克里姆林宫和“狼穴”中的决策,又生动展示了下至斯大林格勒巷战瓦砾堆和库尔斯克堑壕中士兵的搏斗,从多侧面、多角度、多视点做出描述,交织成一面历史的多棱镜,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全面客观的战争全景。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随着蒙达战役的结束,横亘在美军面前的最后一个屏障就是布干维尔和拉包尔。为了突破这对拦路虎,美军先后调上陆战3师、陆军第37步兵师和“亚美利加”师,拿下了布干维尔的托罗基纳角,建立了进攻拉包尔的良好跳板。为了反扑,日军集中第6师团进行两次坚决总攻击,结果均告失败。战役的结果确立了美军在南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也宣告了离俾斯麦屏障的攻破不远矣。
《号角》丛书以徽章、制服为主题,秉承专业、系统又不失趣味性的编撰理念,在世界各国军事历史中穿插徽章与制服介绍,在勋章与制服的品鉴中讲授战争历史。本丛书除了品鉴古今中外的勋章与制服外,还会详细地披露各类勋章与制服的制作、版本、级别等信息,为收藏或鉴定提供参考和查询。本丛书的插图大都来自国际拍卖行或私人收藏家实拍,旨在虔诚为读者们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美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于双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如何对中美关系进行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准确的战略定位能给两国带来结构的稳定性,使得中美政治结构能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让中美两国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互动与博弈,防止双方发生战略误判,也防止导致中美政治关系出现不可控的情况,避免中美关系出现大的波动与后退。
本书遵循背景或成因、过程与内容、影响或评价这一思路,分析“二战”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国对阿富汗政策,力图勾画出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整体演变过程。未来美国对阿富汗政策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战后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基本因素涉及美国自身、阿富汗和阿富汗的周边国家以及某些大国因素;其中美国的全球和地区战略是影响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根本因素。本书以“二战”后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演变为研究主题,将美国政府档案和现实外交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尝试探讨美国在战后不同历史时期对阿富汗政策的成因、内容和影响,力图较全面地揭示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演变历程,从而发现其内在的规律。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如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现在置身于一种以自由贸易和美国控制为特点的全球秩序中。作者孔诰烽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前沿分析,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利益竞争和经济现实,从而缓解了所谓的正在阻碍整个全球南部增长的“中国霸权梦”这一论调。 孔诰烽还在书中重点讨论了四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破坏正统观念;中国强烈地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权利关系;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全世界的财富。 本书提出中国的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精英们的利益也在维系这些联系。未来中国虽然在观念上会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但在能力上仍然显得有限。
宪法及联邦制是不是北美独立战争后的?证券交易制度雏形的“梧桐树协议”,是如何被催生的?食品卫生制度与美国版“三鹿奶粉事件”有什么关联?三角衣裙厂大火如何改变了美国?“9·11事件”怎样造就了美国国土安全体系?本书从突发事件视角研究美国治理制度,试图诠释变迁背后的动力机制和普遍模式,以期为中国的改革提供镜鉴。书中很多资料直接源于事件的纪念馆舍、历史遗存、现场观察、交流访谈、研究文献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