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回顾改革进程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共
吴莹著的《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的研究范围“横跨”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领域,抓住了城镇化道路转型的关键,其研究视角从政府切入,准确把握住了当前城镇化的主要矛盾。该书从空间、组织、党建、认同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置问题。此书很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发现之一,就是从几个案例的形成过程来看,各种因为政策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地被政策化解,这得益于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上下融合”的机制,达到了一种作者所谓“非冲突治理”的状态。
本书是清华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1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包括农研院设立的首席专家课题、重大课题和重点研究课题共9项。这些课题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承担,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业、粮食和农产品、脱贫攻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金融、农村改革等方面,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本书稿主要讨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问题,共分九章,包括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日本老年人介护制度,英国老年人照料服务与养老服务人员建设,瑞典老龄化与老年照料问题,意大利老年人照料体系,美国老年照护业发展历史及北卡罗来纳州长期照料案例研究等。通过外尤其是国际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历程与经验分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是作者爱德华·希尔斯一系列关于社会学论文的结集。作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教育家、作家和出版人。他用二十五年时间对社会的基本构成以及思想意识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严谨系统的程序树立社会形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全书共四章,由十一篇文章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各组成部分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章论述了社会的构建问题。基于中心和边缘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的观念,作者认为大众社会一个逐步趋同的民意自由社会,尽管它距离完全一致的民意自由社会还很远。第二章论述了中心所具有的特质,以及由这些特质形成的社会形态。中心是人与人之间信仰一致的聚焦点,它很可能和社会本身融合在一起。作者认为,尊卑是对信仰的认知和评估,尊卑的赋予是归因于领袖魅力的变异
罗杨主编的《端午与屈原》选取了五十位专家、学者关于端午及屈原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汇集成本。五十多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端午的起源、端午文化的探究及各地不同的端午习俗,旨在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端午及屈原的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此书的出版,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屈原、了解端午,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Google图片到Instagram,从自拍到虚拟游戏,视觉图像在数量上出现大爆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视觉革命。困惑、无序、释放、焦虑同时产生,所有这些会将我们引向何处?本书就是来阐明我们怎样才能理清这些变化,并且理解它们对我们的视觉世界产生的意义。我们将看到什么在兴起,什么在衰退,什么正在被大家热烈争论。作者纽约教授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Mirzoeff)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军人物,他融合艺术、历史、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各方知识,与我们探讨:视觉文化是什么?如何从海量的视觉图像里发掘有用信息?视觉文化如何塑造、定义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改变世界?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