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数学竞赛的入门书,是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内容的提高和拓展,以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其内容,而且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本书起点低,终点高,通俗易懂,每一部分内容都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深入,基本覆盖了近几年竞赛中有关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和题目。另外本书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了适当的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学生的阅读和掌握,本书主要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但也可以作为高中生的辅导用书。
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奇妙的形状。或许圆太美了,人类很早就认识了圆并对其进行研究,对圆的最早认识就是圆的对称性,如中心对称、轴对称和旋转对称,圆的许多性质都是对称性的直观反映。直线形和圆形都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说不清是直线形因圆形而丰富,还是圆形因直线形而精彩,但可以肯定平面几何因它们而美丽,因它们这坛故酒历久弥香。平面几何的许多问题都是直线形和圆形相互融合,作为两形媒介的诸定理重要性显而易见。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是直线形和圆形和谐相融的美丽例证。圆的幂是圆的一个不变量,从这个角度理解圆的一些问题会更简单、也更有意思。对与圆有关的杂题的感情通常很复杂,漂亮、美丽、困难、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多琢磨,多品味,它是一颗美丽的珍珠。
数论,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肇源极古。数学竞赛中常常出现初等数论问题。这类问题,利用极少的知识,生出无穷的变化,千姿百态,灵活多样。本书通过数学竞赛问题介绍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希望读者阅读此书时,带着纸和笔,在看例题的解答之前,先试着自己动手,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解题的窍门。
本书主要涉及与复数、向量有关的内容。全书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部分,一共九个章节,既阐述了复数与向量的基本知识,又介绍了其在数学解题上的应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一些典型例题中介绍了多种解法,并在题后分享了作者的解题心得。本书可供高中学生作为高考及自主招生考试的参考资料,也可供数学奥林匹克爱好者开拓数学视野、提高竞赛解题能力之用。
对初中生而言,“组合数学”似乎是一个新鲜而陌生的内容,其实我们以前接触到的不少问题,如游戏、策略等都是组合数学问题。组合数学题的特点是杂而难,解题的方法也种类繁多,很多要有较高的技巧。本书把有趣的问题分为5个单元,前3个单元相对基本些,涉及计数问题、抽屉原理和染色问题,后2个单元是一些复杂的问题。书中的不少例题来自国内外数学竞赛试题。本书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学有余力的同学不妨一读。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已经被认可的社科名著,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推荐阅读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描述了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
1736年,数学家欧拉由解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而创立了图论这门学科,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骨干内容,而离散数学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游戏,向读者比较通俗地介绍了一些图论的基本知识和图论中常用的初等方法,以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论是数学奥林匹克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数论问题的解决不依赖于知识的多少,但需要有一些智慧和技巧。它是中学生提高数学能力的好素材。本书就整除、同余与不定方程三个专题展开,可以视为初等数论的一本入门书。作者取用了大量最近几年的国内外竞赛问题,并以它们为载体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希望通过这些相对较新的资料让读者在学到一些数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深入地把握数学奥林匹克的脉搏与方向。同时,本书也是在高中阶段继续参与数学竞赛活动的基本读本,因此,编写过程中还注重了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该书写的是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在党支部领导下,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走同步小康之路后产生的奇迹。 塘约村,全村3300多人口,劳动力1400多个,外出打工较多时达到1100多人,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到2014年还是个二级贫困村。就在2014年,塘约村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洪水,大水把很多农户冲得一贫如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农民组织起来,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公决,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合作社将最初入社的村民土地集中经营,并由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了农业生产、养殖、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妇女也组织起来。全体村民因看到好处都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全村抱团发展,走同步小康的集体化道路。其结果,不仅在短短一年里一举脱贫,更在于他们踩出的路,给周边越来越多干部群众以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并由
本书是费孝通最为知名的著作,主要从乡土本色、差序格局、家族血缘、地缘关系、长老统治等方面分析了旧中国的社会深层结构,至今仍然有利于理解当今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性,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名著,也奠定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地位,很值得出版。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本次率先出发的是《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细节的观察。
颅脑创伤、胸腹部创伤、骨盆及四肢创伤、严重复合伤和多发伤、烧伤和动物咬伤,这是这本书中的章节标题。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那么来看一看这些场景: 疲劳驾驶、酒驾,交通事故频现;大雾天,高速公路上数十辆汽车连环相撞;空调修理工未遵守规范作业,不慎从高空坠落;匪徒持刀抢劫、砍伤无辜群众;步履蹒跚的老人不慎摔伤,倒地不起;学校里同学打闹嬉戏过火,有人头破血流;热血沸腾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不想扭伤了脚脖子;好心地为喂养流浪狗,却被咬了一口…… 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受伤了怎么办?面对需要救助的伤员怎么办?是自救还是打120急救电话求助?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急救的一般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大众在遭遇创伤时做好的准备。
“志愿者”是 21 世纪以来出现的、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群体,按中国的传统,称为“义工”。志愿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所公民大学堂。志愿者将在这个自主、自由、多元、开放的群体中,学会参与和独立创造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塞尔罗德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很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其结论在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被广泛征引。
淮海中路街区几乎可以称为上海海派文化集中地,这里既是公共租界的核心地带,又是老城厢的发源地,无数文人墨客、学林俊彦曾居住于此。本书立意于探索和梳理该街区的历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该街区人文和历史建筑的价值。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案例研究方法,可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一起作为学习案例研究方法的基础教材。 ·本书从研究规划的角度,将案例研究分为6个相对独立的环节:研究计划、研究设计、研究准备、材料收集、研究分析和报告分享。 ·关于案例研究的实践,本书最突出的观点就是“案例研究是一个线性、反复的过程”。各章分别对6个环节进行论述,除了说明单个环节的特点与要旨,同时也论述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清晰地展现了案例研究的各环节在实践中如何交叉往复。 ·全书收录了不同学术和专业领域的50余个已发表案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每章的“小贴士”呈现了本章的核心内容,读者可根据“小贴士”迅速获知这一章节的难易程度。 ·每章都有“实战演练”,演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多角度、深层次探索不同的解决思路。 ·章节末尾
本书是一名专业公益慈善理论专家从中国青基会到中国红基会十多年公益历程的实践、创新和思辨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关于基金会、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建设的分析、评介和实践体会的66篇文章,全书分为“反思与批判”“学习和镜鉴”“钩沉与传沉”“发展和创新”部分。其中关于中国基金会的反思批判和发展创新两部分的文章,多是作者任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副理事长的工作体会,既有一个行动者的反思,又有热烈的感情倾注,也有冷峻的思想剖析。而关于境外慈善机构的评介与中国慈善传统的分析有域外慈济、救世军、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公益模式的学习与分享,有中国红基会跨越式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记录与思考,有公益筹资、项目管理、公开透明、项目评估等技能技巧的总结和提炼,更多是来自于阅读与思考。
本书是学者、资深媒体人龙建刚在报纸发表和电视播出的评论精选结集,主要关注转型中国背景下的“佛山现象”。作者是根植佛山多年的观察者,多年的记者生涯和学者训练,让他的佛山观察具有独到的视角和个性的呈现。 佛山是享誉中外的制造业城市,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商品经济和市场催生的城市。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很多中外学者密集关注佛山、研究佛山,视之为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先锋城市。 “佛山现象”如何形成?对转型中国有何启示?这就是本书所要解答和揭示的核心内容。全书分为城市内幕、观点佛山、龙说五虎、龙言龙语、龙行天下等五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佛山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本书是推介佛山城市形象的典型读本,同时可为外研究佛山的学者提供一个独到的视角。
本书是对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专家及课题组主要针对目前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结合现阶段北京部分农村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等个案研究,探索如何在情况各异的北京农村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怎样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诞育于浙江省龙游县的“村情通”,以互联网为平台,使传统网格化管理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打通了基层治理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架设了民情民意的“连心桥”,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龙游县依托“村情通”,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赋予了群团组织新动能,为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加注了新动力,使群众从“跑断腿”到“多跑一次”甚至“跑也不出村”,已成为推进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鲜活实践。
厦门大学开设《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课专题系列讲座,分别从疫情与传统文化、疫情与医学伦理、疫情与经济运行、疫情与公共治理以及疫情与学科探索等五个方面。本书为讲座内容的精选,帮助民众反思疾病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疫情,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该书围绕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就健全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补齐医养融合发展短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助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