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写给当代人的生存指南:人要直面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书与《将熟悉变为陌生》《流动、消费主义与年轻人》组成鲍曼思想小精装,放在守望者·人间世书系中。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首任校长赖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与共存处境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 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对这一人类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了全面地探讨,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 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社会。新兴数字技术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日常生活及知识的生产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论喜好,不论选择与否,我们都越来越成为数字数据的主体,我们的空间移动、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也都与数字技术紧密相连。数字社会学正是应此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分析这些技术的影响、发展和使用,以及它们对社会世界、社会制度、自我及具身化等概念的融入和 新。 《数字社会学》是这一新兴学科的导引性著作,从社会、文化、政治等角度,详尽介绍了新知识经济、大数据、数字学术、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使用、数字政治、监视、隐私、自我呈现等数字社会的有趣侧面,并集中讨论了各种相关研究中的重要观点。本书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生和学者的 书目,也是对
本书全景呈现了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国际研究新进展。场景提供一个框架,阐明在不断扩大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中,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书中提出的 场景营城 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观察与思考。以场景营造城市,一个个场景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和愉悦性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 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探讨了工具理性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影响,揭示了由此引发的多种实践困境,旨在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特别是致力于与实践者共同生产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知识,以应对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所面临的挑战。本书研究框架和方法融入了理论构建与行动研究,通过理论构建、专业实践历程的行动研究、协同探究者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知识公开等阶段,在系统构建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D市社会工作的现状、实践处境、社会工作者在行动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本土实践知识的发展路径。本书的贡献在于通过行动研究生产实践知识,缩小研究与实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推动社会工作者实践和职业的发展,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导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 个 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 碎 这既是 关于 碎 的 记录,也是 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 之作。伊娃?易洛思潜 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 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在智人出现后的大约30万年中,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至少与其他四个人属物种共享这个星球。这些人属物种都聪明、强壮、有创造力。但是,在大约5万年前,智人在认知上产生了飞跃,使我们比其他物种 具优势,成为现在 继续存在的人属物种。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br / br / 自从查尔斯·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以来,适应的概念就一直被与强壮、聪明和攻击性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们在演化上真正的优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友善,一种与他人协调和沟通的高超能力。正是它,使得人类历 所有的文化和技术奇迹成为可能。本书作者从认知演化视角出发,研究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好伙伴狗及其近亲狐狸,以及人类自身的演化近亲倭黑猩猩, 终着眼于人类本身,发展出了“自我驯化假说”,揭示了使智人得以蓬勃发展的神秘认知飞跃。 br / br / 但是,这种友善也是有代价的
\"《观念与生活: 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的儿童与童年》一书探究了童年观念与儿童实际经历之间的关系,并追溯这一关系在500年来的流变。本书作者休·坎宁安讲述了关于童年观念发展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涉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的学者们如何思考童年,包括洛克、卢梭、华兹华斯、弗洛伊德等,并展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在理解和评估童年的方式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此外,本书还介绍了20世纪后童年的状况,尤其是对虐待儿童的历史讨论,详尽论述了生活在志愿组织或政府设立的机构中的儿童经历,他们因失去双亲、遭受遗弃、无家可归或犯罪而被纳入这些机构。 本书是儿童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入门书籍,对家庭史、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对儿童生活与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城市治理青年学者丛书之一。 本书以浙江省未来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剖析新加坡、日本、荷兰、加拿大等社区智慧治理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新公共服务、基层民主、第三部门、公众参与、多中心治理和网格化治理等理论,运用案例分析、访谈调研、问卷调查、计量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杭州萧山七彩未来社区、杭州上城杨柳郡未来社区、杭州滨江冠山未来社区、绍兴上虞鸿雁未来社区、金华三嘴头未来社区、衢州高铁新城鹿鸣未来社区为例,解析基于CIM技术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与治理经验。
复杂适应社会系统可用于研究政治党派(政治学)、股票市场(金融)或者甚至是蚂蚁群落(生物),本书是全面、清晰地阐述复杂适应系统的著作,由该领域两位 学者联袂完成。 本书着重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该领域出现的关键工具和思想,以及研究此类系统所需要的支撑技术。本书也详细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比如涌现性、自组织临界性、自动机、网络、多样性、适应性以及反馈等。 它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从数学到适应性主体计算模型等一系列广泛的方法来探索复杂适应系统。 作者巧妙构思,将源自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阐释组织、适应、分散化等方面的主题。他们还列举说明了如何成功地 建模时通常所采用的 情形,使得针对由适量交互主体所构成的系统的研究能够得以进行。 ,基于这些思想,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中至关重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了详细而精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各理论流派并不是互不联系的,呈现的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个别介绍,而是排列成一个辩证的顺序,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根据主要是“知识论—科学哲学—方法论”这一轴线。本书是实用主义、哈贝马斯思想、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作。
蒸汽机的发明,揭开了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序幕,然而在 化、数字化、后工业化的晚期现代社会狂飙突进的同时,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如影随形,反 化、民粹化甚嚣尘上,这迫使人们反思,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社会理论家莱克维茨和罗萨教授共同给出了他们的社会诊断与药方。莱克维茨认为当下的人和物都面临极为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追求花样翻新的创新。独异性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激烈竞争的后果是少数人赢者通吃,多数人苦苦挣扎。罗萨认为刚性的增长逻辑导致社会的不断加速,人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体会到异化的痛苦。他们二人的理论成果正是对我们 面临的社会内卷困境的解释与诊断,他们也希望通过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能为当下的晚期现代社会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