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 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 2500 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
本书以纪实手法讲述了贯穿*一生的重要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的故事,同时又对他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过程等进行了阐述。本书整理收录了*同志一生中30余次影响重大的调查研究过程,包括学生时期的 招生广告为何没人响应 、建党初期的 安源调查 、大革命时期的 *份土地纲领的诞生 、土地革命时期的 寻乌调查 等。本书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感悟领袖调查研究的精神,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 ,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克塞尔 罗德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简单的策略“ 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 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 了解个人、组织和 间合作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 极的前景,其结论在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产生了广泛深 刻的影响,被广泛征引。
质性研究的写作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选择、归纳,使其条理化、理论化,成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质性文本。你的论文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如何安排逻辑才能易于读者理解?你的论文如何解答读者的疑惑?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质性研究论文? 关于质性研究写作,国内不乏相关的理论专著。 不同于这些专著,本书把实用性和操作性作为目标。 首先,本书选取一本质性研究写作领域的经典专著,向读者们介绍、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帮助大家认识质性研究写作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的真实习作和论文案例,详细分析每一部分的写作原则和需要避免的常见错误,并推荐经典拓展阅读书目。 《从生活到理论:质性研究写作成文》涵盖质性研究写作中的 标题、摘要、关键词 导言与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与资料呈现 和 结论与讨论 九部分
说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早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找到现在的另一半?为什么我们越亲密,反而越会伤害对方?被忽视的孩子为何 孝顺?亲密关 系的创伤如何修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康养育下一代? 本书针对亲密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案例和实践训练。心理学家施琪嘉用真诚的笔触,从亲密关系的类型与匹配,性与爱,心身反应,创伤与修复四个版块帮助你正确理解亲密关系,找到应对办法。 阅读本书,手把手教你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帮助你自我觉察,与自我和解,理顺亲密关系,做自己的心灵疗愈师。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婚姻家庭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研究婚姻家庭的理论与方法,特别立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展现社会学学科特点,将婚姻家庭放到社会大舞台和社会大背景中审视,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迁的角度解剖和分析问题,以思考婚姻家庭演变的客观规律,揭示婚姻家庭从表象上是私人问题、从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道理。 婚姻和家庭是不可分割的。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家庭是婚姻的延续和结果。本书按照这样的逻辑和顺序,将婚姻和家庭作为两个主体编。在婚姻编里,分章节论述了婚姻的概念和本质、婚姻要件、择偶、婚姻媒介与婚姻的成立以及离婚等。在家庭编里,则包括家庭的概念、家庭与社会、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伦理、家庭生活方式与管理等问题。婚姻家庭有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对于它的自然历
《参与观察:质性研究中的 看 与 被看 》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的质性研究方法 课程团队统一编写的 质性研究经典导读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旨在为参与观察方法的初学者提供可借鉴的 地图 。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经典导读、方法流程、案例分析和拓展阅读。 经典导读部分选取了《参与观察法: 关于人类研究的一种方法》这本经典教材进行导读,辅以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经典著作《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以期从具体方法的使用到作为研究工具的研究者的反思,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方法流程部分具体介绍了参与观察法的操作步骤。 案例分析部分选取了《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三本以参与观察法为重要研究方法的著作,分别从研究问题与
本书尝试包含有关生活史研究的学理基础、研究回顾、范例评介、写作要领及案例自述,并融入对于教学过程的部分记录、引证和反思,以期教学相长。 第一章为学理基础,侧重分析生活史研究的概念、旨趣及其基本学理。第二章为研究回顾,主要在中西史学的传统及其变革背景之下,追溯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举述其中的代表论著。第三章为范例评介,精选三部由中外学者分别完成、聚焦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史关联著作,加以解析导读。第四章为写作要领,主要从史料范围、选题视野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探讨生活史研究的写作要旨及其限度。第五章为案例自述,尝试以本人的三项微观研究为例,讲述其中的选题、写作及反思历程,作为辅助参考。第六章为教学叙事,纳入本人开展日常教学的部分片段记录与省思,以为叙事拓展。结语之后,并附书目解题,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
吴晓明*的《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介绍:由于世界历史的形成,由于现代性在其特定阶段上的* 对权利,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是从总体上进人一种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去了。这种学徒状态在*为广泛的对外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并使学术在特定的境况中逐渐成长起来。但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是伴随着它开始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从而成为一种 自律的 或 自我 授权的 学术。学徒状态的不成熟性特别表现在学术上的外部依赖或单纯模仿,因而习惯于采用 外部反思 的思维方式,即仅仅知道一般的抽象原则,并把这样的抽象原则先验地强加到任何内容之上。为了能够摆脱学术上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首先必须从外部反思这样一种主观意识的立场中解放出来;而在这方面能够给予我们深刻教益的,首先是黑格尔
《国际人道法概论 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大约为20万字,共七章。它们是:**章 导论;第二章主要内容:海牙、日内瓦、纽约;第三章1977年议定书之前的法律;第四章1977年议定书;第五章1977年之后的发展:实体法;第六章1977年之后的发展:执行与实施;第七章结论。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人道法的起源、特征、内容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国际和国内武装冲突中对作战手段和方法(如武器)的限制,以及随着人权因素重要性的提升带来的与人权和国际刑法有关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世人对其青年时代创造的经典著作早已耳熟能详。同样值得世人重视的是,费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之后,面对现时代中国及世界的新态势,从实求知、孜孜不倦,延续并将其一生所做的三部主题“文章”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 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历 富裕的社会,反而不幸福?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时刻留意潜在的风险或损失?为什么你正承受着压力,你的大脑会变得对坏消息 敏感?......里克?汉森博士融合脑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跨界研究,尤其是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self-directed neuroplasticity)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你所关注的东西便是你大脑的塑造者。如果你持续地让思维驻留于一些好的、积极的事件和体验,比如开心的感觉、身体上的愉悦、良好的品质等等,那么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被塑造成既坚定有力、复原性强,又积极乐观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不是一夜之间进化而成的,它的容量和倾向性是历经数亿年才得以形成的。人类获得幸福、应对变化和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内心力量,是基于大脑构造建立起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大脑进化出了一种消极偏见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
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学术史研究。本书对早期社会学前辈陶孟和、陈达、费孝通、史国衡、苏汝江、邓中夏等人关于劳工问题的研究和著述进行了重访,揭示了劳工社会学研究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并对其演变的脉络和逻辑进行了考察,指出劳工治理与劳工革命构成了劳工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域。
一本轻松明快、人人都能读的社会学入门指南! 从现代到当代,面向未来,社会学关键人物及其核心理念一目了然。 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画给你看!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76位重要的社会思想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超过300个重要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本书是 什么是 系列中的一本,是指导如何进行话语分析研究的基础读本,涵盖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话语分析的社会价值、话语分析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话语分析批评等,并利用典型案例探讨话语分析的方法和途径等。术后附有相关术语和推荐阅读,为读者在该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数学化论述的作品,全书共三篇。篇是辩证逻辑的数学化,将辩证矛盾进行分类,并分别用符号及图形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篇是感情关系的静力计算,即将图论引入感情理论,进行模糊定量感情的度量,从而初步建立了一门亲度学说。第三篇则是关于社会形态潮流的演变,即运用集合逻辑的手段对社会制度进行数学化表达,从而尝试从宏观上论述社会潮流形态会是怎样演变的。
本书为"什么是"研究方法系列之一,本书介绍了定量纵向数据分析领域的重要定义和术语,介绍了定量纵向数据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解释了它们的需求、统计特性和实质贡献,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对定量纵向数据分析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资料。 读者对象:高校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的师生、相关研究者
内容简介: 《帝国的边缘》检视了四个当代*世城市中有关城市空间的争论:两处位于伦敦,另两处是澳大利亚的佩斯和布里斯班。通过这些实例,大量具体的 后殖民 文化政治进程得到了阐述:从前帝国中心的帝国追忆,伦敦金融城;移民组织在古老的帝国腹地创建家园空间的努力;原住民对现代城市空间中神圣纪事的主张这种令人不安的存在;以及当代城市中大量涌现的混杂空间。本书研究的是存在于空间中的种族与国家、自然与文化、过去与现在的政治。这是一种 全球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性 。
本书从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现象学哲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悬置、现象学还原、想象变更和综合”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现象学研究及资料分析的方法:阅读现象学文本——聚类和主题化——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纹理描述——通过想象变更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结构描述——形成代表整个群体体验的意义和本质的普遍描述——研究回顾与总结。此外,本书展示了对“失眠”“焦虑”“渴望”“愧疚”等体验的现象学研究案例,以示范如何将现象学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作者简介:克拉克· 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底特律人文研究中心的主席,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心理学资深顾问和核心教师成员。他作为个人和心理学家的成就反映在他基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的视角、价值和观念的研究和著作中,它们支撑、充实和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