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论述乡村振兴设计缘起、地域文化探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立足社区的本地设计、开放互联的协同创新等内容,并对乡村振兴设计模式进行了总结。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从传统民居到传统村落,从物质空间到文化空间,独特的空间形态孕育了独特的空间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南火山石传统村落可以说是海南地域文化真正的独特代表。然而,这一独特的空间文化,随着旧有的空间形态被“碎片化侵蚀”,正在加速消解。李惠军、陈德雄编著的《海南火山石传统村落》基于大量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试图从规划、建筑、景观等综合的建成环境视角,在筑梦“守望故乡”的时代中,通过文字与图像,记载并追寻属于本土空间的、特定的文化记忆。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分别对中国陶器、瓷器的区别和发展史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本书作者集近50年古陶瓷研究之成果,另辟蹊径,追本探源,以胎和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研究,指出高温釉才是瓷器与陶器最根本的区别,并首次提出中国瓷器的五个发展阶段,即胎釉同源的灰釉阶段、胎釉同源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化学釉阶段、胎釉分制的长石釉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孕育了两次大的制瓷技术革命,次是南北朝时期从胎釉同源转向胎釉分制,它为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第二次是17世纪制坯工艺、制釉工艺、彩绘工艺、装饰技法的全面革新,从而将中国的制瓷技术推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观点新颖,论理深入,证据充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对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阐明新的观点和理
本书通过回顾国家会议中心接待2014APEC会议经过,总结提炼了会展场馆对重大外事国务活动的接待经验。书中所用案例,皆为国家会议中心实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文字内容不仅涵盖了服务接待的各个环节,还通过图片重现了现场服务情节。最与众不同的是,本书的编写没有局限于国家会议中心自身工作,而是汇聚并甄别了大量珍贵信息,对此次APEC会议的准备、召开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包括对APEC的详解和雁栖湖、水立方的接待记录等。读者不仅可以全程了解国家会议中心作为场馆的种种表现,还可以饱览APEC组织、APEC会议的历史内容。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通过考察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六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探讨伦敦城如何为科学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并探索那些对培根构想所罗门宫有启发的人和事。本书既刻画了个体从业者的鲜活形象,也展示了他们在接受自然世界复杂性时面临的挑战,描绘出伊丽莎白时代伦敦范围内的知识交换网络组织和科学探索学术圈。
作者认为,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在探索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是立了大功的。作者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对深圳近四十年改革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深圳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也对改革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改革方向和重要领域的改革举措做了深入思考。
本书通过回顾国家会议中心接待2014APEC会议经过,总结提炼了会展场馆对重大外事国务活动的接待经验。书中所用案例,皆为国家会议中心实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文字内容不仅涵盖了服务接待的各个环节,还通过图片重现了现场服务情节。最与众不同的是,本书的编写没有局限于国家会议中心自身工作,而是汇聚并甄别了大量珍贵信息,对此次APEC会议的准备、召开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包括对APEC的详解和雁栖湖、水立方的接待记录等。读者不仅可以全程了解国家会议中心作为场馆的种种表现,还可以饱览APEC组织、APEC会议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