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 熟人社会 、 礼治秩序 、 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 礼治秩序 及其 差序格局 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
本书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外省戏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包括块内容:一是探讨外江班进入岭南的时代背景,主要路径及其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二是探讨清中叶入粤外江班的省籍来源,主要班社,主要艺人以及声腔剧种等;三是探讨外江班的行会组织——广州外江梨园会馆,包括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会馆的组织与管理、外江梨园的行规习俗,如上会、搭班、定戏、收徒、奖惩等;四是分析外江班与岭南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外江班在岭南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岭南现行主要声腔剧种,如粤剧、潮剧、广东汉剧、西秦戏、桂剧等,都有外江班的影子。研究明清时期外江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岭南本地班的相互交融与竞争,对于弄清岭南本地班的声腔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新加坡国家广播电视局举办国际大专辩论会以来,华语辩论不仅成为群体的重要赛事,也成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从1993年到201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虽然在赛制方面与有些许变化,但是仍然是华语辩论领域的赛事。2013年中央电视台宣布停办国际大专辩论赛,但是一批热衷于辩论事业的并且怀有辩论梦想的人却于国辩二十周年之际齐聚珠海以“新国辩”为载体继续推动国际华语辩论事业的延续和发展。本书既是2013年至2015年“新国辩”辩论实录精选,还包含蒋昌健、林正疆、路一鸣、黄执中、胡建彪、周玄毅、马薇薇等辩手的点评或者是专题文章。
本书介绍新型城镇化阶段我国乡城人口迁移流动的重大转变、发展趋势及政策路径。研究以“异地城镇化(农民工)”及“就近城镇化(农转居转型社区的涉农居民)”双重视角,基于纵向及横向数据资源(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课题项目研究全国城市及昆明市转型社区调查数据),阐释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及阶层分化现状、特征及问题,提出城乡差异化融入的应对策略,并对转型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家庭发展进行评估,提出开展社区实务服务介入的模式和思路。经验数据、政策分析与实务研究结合,为决策管理部门把握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流动及社区转型的发展动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