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 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本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把近代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国现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 休闲型社会 并未到来, 过度劳累的时代 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 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进行民族志的程序、方法和伦理。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如辍学生研究)的经验来分享了怎么做民族志。本书依据民族志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步骤,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展示每一个环节所可能用到的工具、软件、资源。这使本书成为一本做民族志研究的操作手册。同时,书中对方法的适用、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节点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有许多深入剖析,对正在实践民族志的学者而言,本书亦可成为他们设计和反思其研究的帮手。
《喂养中国小皇帝:儿童、食品与社会变迁》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L. Watson)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 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 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 一词向来被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经典。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取材于1936年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后以《江村经济》中文名出版。全书分为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
《计算未来 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将给未来生活、工作带来的巨大变革。 与此同时,本书提醒人们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程序员写代码时需要将伦理、法律的因素考虑进来,还包括如何防范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危害社会等。本书深度探讨了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则、政策和法律,呼吁在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乡村旧事 田野研究札记》是作者在既往多年从事农村调查和研究中所撰写的学术随笔与札记的精选,分 转型世像 治理素描 底层游戏 和 研究杂感 四编,共23篇。内容涉及世纪之交及进入新世纪之初的乡土社会变化、乡村基层治理状况、农民的日常生活政治以及对农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等方面。其选题来源于田野,鲜活而直面问题,小故事包含大意蕴,文字凝练而有思想深度,深度的田野工作给人以方法上的启示。该书以一种独特的学术体裁与写作风格记录和思考了过往的乡村变革史,对当下的乡村治理具有借鉴价值。
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盲目乐观”的羽毛。 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本书中,熊培云以 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人何以为人”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本书是原纽约市市长、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师亨利 丘吉尔多年来的施政心得与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书中系统分析了欧美城市规划中的成功与失败,指出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审视了政府在经济崩溃之际所采取的一系列城市应急预案,探索了城市的未来形态与发展前景,对城市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本书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我国的法律政策为参照,聚焦中国本土关注的议题,选择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别报告中优先处理的五个事项中的四个 消除妇女贫困、遏制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保障妇女和女童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全面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并补充了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的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这一主题,构成全书的五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本书从宏观政策理论背景、成效与进展、问题与挑战、良好实践案例总结、对策与建议等几个方面,总结提炼了2015-2020年间社会性别领域实践者在不同议题下行之有效的做法,旨在为未来进一步实现性别平等和增强妇女与女童权能提供借鉴。
泰勒与德鲁德基于2004年的*版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改写。本书对作为现代全球城市化 骨架 的世界城市网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描述。通过对2012年全球175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26座城市之间由公司内部联系产生的城市网络进行分析,进而对全球各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连接性、区域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2000 2012年间网络连接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其研究结果为理解全球经济与生态危机中的城市以及城市-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家 (home)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个独立的地方、一个我们可以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但 家 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吗?不,弗兰德斯这本雄心勃勃的著作认为, 家 其实是一个晚近才诞生的观念。 作者追溯了近五百年来西方人的房子从 栖居之所 演变为 温馨之家 的过程,这一演变并非偶然,而是内承人文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思潮,外借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作者从家庭模式的演变、房间分配的变化、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家具的沿革变化、建筑类型的发展、炉灶厨房和水电设施的现代化等方面,层层地揭开历史的画卷,驱散了笼罩在一些假想之上的迷雾,破除了人们以往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获得的关于家的神话。 作者巧妙而优雅地将宗教、历史、经济、技术和艺术的线索结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发生什么,而且展示了何以发生。我们*终来到一个这样的世
本书为*媒体人孙小宁对禅者、文化评论人林谷芳的访谈录,对1988年两岸开放以来至2003年之间林谷芳的大陆行做了回顾。一个充满生命质感与东方文化情怀的台湾文化人,印证生命所学的真实与虚妄。有利于民心沟通的两岸观察,早在《十年去来》中已经进行。他当年所谈到的许多方面 诸如传统文化、汉字的繁简之别,对大历史书写中的史诗性作品的希冀,以及两岸民心的解读,等等,到*近几年才真正被这边的有识之士讨论并引发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知识是一个人重要的身份象征,一个人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觉悟和思维,从而也就使其有别于其他人。*重要的是,在乡村社会,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拥有它的人并不多。物以稀为贵,因而,在乡村社会,拥有知识的人常常受人尊敬。如若再能增加善行,热心公务,主持公平正义,必为民所尊敬。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乡绅即是乡村中的知识分子,不光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还代言乡村民众,必要时能为民请命,深受民众爱戴。 由李庆真所*的《社会变迁中的乡村精英与乡村社会》一书即以这一精英群体为聚焦点,选择了浙、皖两地不同区域和文化传统的乡村做比较研究,在细致描述这一群体的群体特征、个人成长经历和乡村生活画卷的基础上,以精英理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力图透过一个个乡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