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 非暴力沟通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 暴力 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实际,紧密结合“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入考察社区转型(1978—1990)、社区建设(1991—2012)与社区治理(2013—2018)三个阶段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治理思路和政策举措,发掘和提炼各地社区治理的典型特征和实践经验,探索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思路和具体路径。
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发现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的健康状况越好。从多病因角度来看,除了遗传和物理因素之外,健康问题和疾病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所决定的。根据与健康因果关系的远近,所有的社会决定因素可以分为近端因素,中端因素和远端因素三个层次。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近端因素生活习惯对社会经济地位产生的健康不平等具有中介作用,但中端因素社会交往是否能够调节社会经济地位产生的健康不平等却有待检验。本研究以日本和中国的两个城市老年人为例,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追踪调查,通过SPSS软件和Amos软件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交往、生活习惯与健康的结构模型,验证了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中介调节作用。该研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城
《城市治理研究(第二卷):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参与》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城市更新将迎来有机更新的时代——伍江教授专访、地域社会和市场主导的城市复兴——地域竞争时代大阪的新型城市引力场、历史景观的差序化记忆:都市工业记忆治理中的公正性问题初探、从台北市建成圆环拆除谈都市更新与城市认同、(调查报告)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节的转型与发展——上海三林镇圣堂庙会调查、(案例分析)商住交织街道的业态发展与治理逻辑变迁——上海永康路案例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