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I》副标题为 事实与神话 ,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 他者 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 女性神话 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标题为 实际体验 ,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后提出了女性走向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定义并阐述了父权制的概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者艾伦 约翰逊作为社会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 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 ,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切身感受结合,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 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 的矛盾现象,强调避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最小阻力路径 是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关键,从而撬动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 这本写给男人与女人共同阅读的行动指南详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善性别矛盾,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分。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青年时期,杨照在台湾知识界的 韦伯热 中初识韦伯。自此,阅读韦伯与他往后的选择、生命经验相交织、映照。三十多年后,杨照回顾自己阅读、消化和理解韦伯的过程,带领我们看到韦伯其人,并由此出发,理解韦伯的理论从何而来,他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脉络,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种意义。 透过本书,我们能借助韦伯特别的理论系统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并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面前,我们如何能保有主体性和主动性,去探索生活的新可能。
互联网给信息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人类社会推向重大的历史转型时刻。本书所描述的社会生产现象重新塑造了市场,也为提升个人自由、文化多样性、政治话语和正义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这些结果绝非唾手可得:执着于20世纪工业信息经济的利益群体,发起了一场系统性的运动,对网络信息环境的前景构成巨大威胁。本书是一部社会理论作品,对互联网和网络信息经济展开考察,描述了信息、知识和文化生产的模式是如何演变的,并指出信息与知识的提供方式既有可能限制,也有可能拓展人们创造和表达的途径。本书立足现实,被《金融时报》誉为 也许是迄今为止关于快速发展、同侪驱动的互联网的最佳作品 ,获美国政治学会、社会学会所颁发的学术奖项,以及麦克甘农通信社会和伦理奖。
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 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
《美国路人》 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的真相。 他是长期徘徊此地的路人,得以冷静而精准地触摸这个国家的伤口:在一触即发的抗议现场, 让美国再次伟大 和 种族平等 是两句并不矛盾的口号,却将美国人推挤在一起,又将他们远远拉开;逃离奴隶棉田的黑人男子永远困在私刑的梦魇中,在民族神话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一个个残垣断壁的联邦学校旧址,一群人如海底捞针般寻找着埋葬着孩童遗骨的墓地,他们会成功吗? 而当刘骁骞不断往返于新闻和历史的现场之间时,他开始回望这十余载的异乡之路,审视内心的初衷。这本书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收集的脚印。 《美国底层》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3年时间,24万公里,深
本卷蓝皮书是第十四本《中国社会组织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统筹,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政府部门等的专家编撰。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延伸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持续动力。本书分析了2023年社会团体与基金会的网络舆情,探究了社会组织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此外,本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的全球治理经验,探讨了中国社会组织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品牌建设情况。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本卷蓝皮书详细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现代环境治理的实现路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与成效,以及社会组织在实现 双碳 目标中的贡献,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组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长久以来,美国社会存在这样一种错位的认知,即将黑人与贫困等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近年来,在数次爆发的民权运动中,黑人是理所当然的主角。然而事实是,在美国底层的贫困人口中,白人比黑人多 4 000 多万。意想不到的数据背后直指这样的真相?美国社会真正的弊病被种种分裂的力量遮盖了。而这些长期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底层白人群体,已然成为左右美国政局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的崛起意味着美国社会潜藏着一股可能影响未来政治走向的暗流。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原因是什么?政治后果又是什么? 这是一本由一名黑人撰写的关于美国白人贫困的书,作者是美国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美国 穷人运动 领袖人物,他结合历史与现实,自身成长与领导民权运动的经历,探讨了上述问题的成因,揭露美国社会被种族问题掩盖的 贫困 危机,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现实
本书是边燕杰老师2009年提出 关系社会学 以来,就关系问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个汇总,目的是给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提供一份阅读材料,也为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性专题读本。 本书共18章,其中理论篇8章、实证篇10章。 章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 第二章 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 ,是作者对关系社会学十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集中阐述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并着意说明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坚持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研究方向。 第三章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从中西比较视角讨论中国的关系性质、关系网络特征、关系导向的社会资本的理论涵义和行为后果,提出了 关系社会资本 的新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而总结了中国关系网络的三大特征,即:纽带亲情化、功能复用性、
《美国变局 从里根到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什么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历史实践,由一种特定的财政、货币、贸易和产业政策混合构成,这种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资本主义的最新重组,一直发展到今天。近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执行其政策目标方面变得更加激进,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世界范围内,这一趋势都愈演愈烈,而美国民主的萎缩也随之加速。本书梳理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产生和破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更深层次的物质力量,特别关注了2008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危机,奥巴马未能复兴新自由主义,而特朗普试图以一种新的、更激进的形式恢复它。 《美国路人》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
本书是探索法国大革命根源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作者使用大量资料,详细描绘了18世纪的法国作为 时尚帝国 的繁荣景象。这种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并推广了基于商品交换的抽象社会关系,促使公民平等的概念在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变得既可想象又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伏尔泰、莫雷莱、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公民平等观念通过印刷品广泛传播,再加上法国政府摇摆不定的财政改革无法解决政府破产问题,多重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公民平等的观念顺势融入1789年建立的法国新政权。
......
本书是基于2010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课题组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情况所做的 再研究 。本书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网络社会结构九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概括了这九个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变迁的动力机制,提出了持续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职业在其生活中占据主导位置,并且职业结构是当代工业社会分层体系的基础。在不存在世袭种姓和封建遗产的情况下,阶级差异开始主要依赖于职业地位、经济优势以及与之有关的权力。因此,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特别是它的分层特征而言,了解职业结构和支配人们获得经济成功机会(通过在职业等级体系中向上攀升)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在民主国家,机会平等尽管从未完全实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理想,个体的阶级或族群出身促进或阻碍其职业机会的程度问题具有特别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基于对美国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经验调查,本书分析了美国的职业结构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所能穷尽的中西方研究文献,基于西方工人合作社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依据马克思制度分析的科学内核(唯物史观),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工人合作社产生、发展与变革的制度分析框架,并以西班牙的合作社集团蒙德拉贡为主要例证对象,尝试对当前西方工人合作社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深入的制度解析,深刻阐释这些新变化、新发展发生的深层机理,揭示市场经济下工人合作社本质的发展演进规律,并指出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等,进而为中国的合作社,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本书将传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经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说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 治理体系 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 相比于西方社会对人的抽象化对待,中国的执政者试图人格化地联结每一个人,使得中国趋于一种 具象的社会 。本书阐述了这种人格化治理体系的心理和历史条件,重点分析了这种人格化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机制和发展,从中提出治理性团结这一概念。 本书力图说明党和政府如何直面人民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对每一个老百姓的所急之事、所难之事、所愁之事和所盼之事都尽可能地有所回应,乃至有效解 。
性别平等是平等理想的重要维度,在人类迈向平等社会的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步觉醒。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对性别平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也有许多女性为争取平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书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上的性别观念,聚焦启蒙以来的性别平等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的女性运动,讨论社会契约与女性困境、社会主义与女性解放、家庭正义的可能性、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政治与女性认同、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权利、对待性的不同态度、女性与环境保护、国际关系中的女性角色、科技发展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女性发展的度量指标、性别平等的具体内涵等问题,以展现性别平等的观念史,并尝试建构理想的两性关系。 女性的自由、平等和尊严,首先关乎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李石教授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性别平等的研
作为一部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和谐宜居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推动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共筑健康活力的银发时代。本书基于生活圈理论和协同理论,结合实证研究,构建了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内容框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协同营造策略。书中详细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行为特征,涵盖社区服务、空间环境、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 本书适合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辅助材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