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男人掉队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学业表现,男孩似乎越来越落后于女孩。 面对经济结构变化,当力量型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男性岗位首当其冲。 当父亲不再是唯一养家糊口的人,他们面临着角色的错位和缺位。 女性主义作家苏珊 法露迪曾在《困境》中写道, 诡异的是,我越深入地思考男性失去了什么 公共生活中有价值的角色、获得体面和稳定生活的途径、受家人理解以及在文化中得到尊重,就越觉得20世纪末的男性似乎正陷入一种与20世纪中叶的女性类似的境地。 这不只是男孩和男人遇到的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困境。 如果男孩可以多等一年进入小学,如果更多男性能够进入教育、护理等行业,如果父亲角色不再和 供养者 捆绑在一起,不再做 缺位老爸 ,或许他们和他们身边的每一位女性才能走上真正的性别平等之路。
本书涵盖并扩充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主人公的故事,力求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以真实的经历和体验,来展现他们的现状和梦想。 作者以 新疆人的中国梦 为主题,通过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和故事,让读者来重新认识新疆人,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真实的自己;更希望这些新疆人奋斗拼搏的精神汇聚成积极向上的力量,来鼓舞所有人,远离抱怨和懈怠。书中没有深刻的说教,只有简单的温暖;只有和你我一样,为生活努力、为家人奋斗、为自己的梦想拼搏的最普通的中国人。 我从哪里来?从新疆来,从全国各地来。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是时代的共同体,我们有共同的感受与愿景,我们走在同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上!
深入探索情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检验绿色消费情感是否对绿色消费行为存在更重要、更显著的影响,这成为绿色消费和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的一项前瞻性、基础性课题。《绿色消费的情感 行为模型:混合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研究、问卷调研检验和网络在线实验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先通过探索性研究提出绿色消费的情感一行为模型假说(概念模型),再通过验证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构建并验证绿色消费的情感一行为模型(最终模型),以期全面地测度绿色消费情感对绿色消费行为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并对作用机理进行深入解析、深度诠释。《绿色消费的情感 行为模型: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激发绿色情感(如自豪感、赞赏感、愧疚感、厌恶感、热爱感和忧虑感等)是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决策的有效路径,即“以情促行——拨情感之弦,
内容简介: 《礼貌新解》一书所倡导的新观点主要包括“礼貌社会实践观”,以及在社会实践观指导下的“礼貌时间观”和“礼貌空间观”。作者认为,礼貌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形式的使用层面上,更是于语言本身的一种社会实践,还经常表现为一种社会行为现象。同时,礼貌与其他社会实践一样,也应该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来描述。也就是说,礼貌的时间维度不可忽略,对它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历史语境。 作为礼貌研究的新篇章,本书适合语言学领域研究语用学、语言礼貌的读者,以及其他领域对语言礼貌的各个层面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及参考。
《复旦城市治理评论》是系列出版物,每年出版1-2辑,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在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作为“城市治理、大都市发展与区域合作”学科群的建设计划之一创办了《复旦城市治理评论》,致力于呈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问题,试图全面建构系统化的城市公共事务治理制度安排。本辑为系列出版物的第4辑,主题为社区营造与治理创新。
本书讲述了明人在衣食住行及精神上的追求,道出了在明代苛政酷法的重压下,明代文士在外显率性的生活下,掩盖着其追求精神的解脱。并将这种追求物化在生活的点滴之上,意外的,在创造了狂禅等一系列文化形态之下,将生活的精致做到了ji致。
本书通过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对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技术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为丰富、深化这些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书内容主要源于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书适合从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社区管理”、“教育技术”等专业相关学科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年轻、受过教育、富裕的人重新奔向城市,促进了美国城市的复兴与繁荣,扭转了几十年来郊区人口迁移和城市衰落的趋势,但是住在城里的成本显著提升,不少穷人与中产阶层被迫搬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地方。这种现象在美国大都会地区都有发生。 理查德?佛罗里达在《新城市危机》一书认为,“回归城市”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作者作为首批参与重新回到城市运动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在他的开创性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阐述了全球超级明星城市在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一系列棘手挑战:生活档次高档化,生活成本难以负担,种族隔离严重、不平等加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却停滞不前,原本随处可见的中产阶级居民区正在消失,美国大都市中产阶层普遍萎缩。 大都会城市的问题只是在当今城市化知识经济深刻危机背后的表象。
本书讲述了明人在衣食住行及精神上的追求,道出了在明代苛政酷法的重压下,明代文士在外显率性的生活下,掩盖着其追求精神的解脱。并将这种追求物化在生活的点滴之上,意外的,在创造了狂禅等一系列文化形态之下,将生活的精致做到了ji致。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z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2018 Best Book Award)
本书是对城市中一类特定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民俗志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以娱乐业服务者为代表的社会职业群体是如何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来获得对“自我”意义的认知与理解的。以一家不错洗浴会所为田野地点,通过描写工作与生活在其中的普通服务员日常活动,并借助服务员的视角来展现会所情境下多个群体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关系,试图勾勒出城市不同群体生活世界的真实图景,进而探讨服务者群体城市日常生活的意义所在。同时,叙述的目的在于希望特定的社会群体能透过历史与权力的遮蔽为人们所了解,也希望通过对服务者生活的展现,为理解当代中国情境下各个阶层普遍存在的主体焦虑提供一种解释的视角,进而在这一分析与反思的过程中探寻究竟何为“美好”的生活。
“万事当以诚信为本”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不诚信的人和事儿在历史上层出不穷,甚至改变了小到个人的一生,大到商业、政治甚至国际局势的发展。本书以历史为切入点,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骗局,小到各种坑蒙拐骗的民间故事,大到战略战术、撤军逃亡、媒体作假、伪科学圈钱、官方设局等等。书中既包含了害人终害己的案例,也揭示了那些藐视一切真理的狂言妄语,以及人类欲壑难填的贪欲。所谓欺诈的本质非常复杂,亦正亦邪,或荒唐或阴暗,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尽可能地把骗术的精髓忠实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我们都是食人族》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厦门大学开设《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课专题系列讲座,分别从疫情与传统文化、疫情与医学伦理、疫情与经济运行、疫情与公共治理以及疫情与学科探索等五个方面。本书为讲座内容的精选,帮助民众反思疾病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疫情,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该书写的是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在党支部领导下,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走同步小康之路后产生的奇迹。 塘约村,全村3300多人口,劳动力1400多个,外出打工较多时达到1100多人,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到2014年还是个二级贫困村。就在2014年,塘约村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洪水,大水把很多农户冲得一贫如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农民组织起来,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公决,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合作社将最初入社的村民土地集中经营,并由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了农业生产、养殖、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妇女也组织起来。全体村民因看到好处都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全村抱团发展,走同步小康的集体化道路。其结果,不仅在短短一年里一举脱贫,更在于他们踩出的路,给周边越来越多干部群众以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