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是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也是公务活动往来礼宾待客之道的重要内容。掌握与运用科学的礼宾接待方法与服务技巧是接待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以大型活动、重要接待、高端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政策阐释、理论研究、体制机制、礼宾礼仪、接待艺术、操作细则、服务规程、保障措施、管理督导、应急服务、接待演练、要素配置、细节处理、实操案例、参考样本、席位安排、礼宾次序、方案制作、组织实施,以及接待基地宾馆酒店的餐厅招待、客房服务等300多个常用公务礼宾接待理论与实践问题,内容几乎涵盖了公务接待工作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都是接待工作者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工作中难点问题。对于规范公务礼宾礼仪接待行为,提升接待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专门的、系统的社会服务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并且存在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和文明之中。本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力求构建较为全面的志愿服务知识体系与实践框架,呈现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回应志愿服务管理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志愿服务的基本概述及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中国志愿服务的基本政策、地方志愿服务政策以及志愿服务事业管理体系。第三部分,志愿者的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第四部分,从人群结构、组织类型、空间分布和重点领域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专业志愿服务、企业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以及应急志愿服务,呈现当前志愿服务的新问题、新趋势。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创造高品质生活。 本书首先界定了老龄化社会高品质生活的内涵,分析了目前上海市在此方面的成效,并探讨了这一议题的必要性。在这一部分,本书具体讨论了国际上对积极、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共识,分析了影响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了老龄化社会高品质生活的特殊性及其基本含义。 其次,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的案例研究,使用大数据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老年医疗服务的改善、老年社会参与比率、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效果,以及养老服务政策的完备程度等因素,表明了高品质生活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成效。 最后,作者试图构建一个高品质老龄化社会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在创造高品质生活背景下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策略。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全书从社会保障专业视角出发,对社会保障理念、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理性的概括和思辨。其内容包括对社会保障概念及学科属性的界定,社会保障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及其对制度实践影响的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模式、经验教训和改革动态的考察,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政治及人的发展等宏观关系的探讨,社会保障功能定位与有关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比较,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与融资、社会保障法制与管理、社会保障运行与监控的研究等。全书视角独特,线索清晰,观点鲜明,内容丰富。
本书依据党中央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聚焦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专题式研究思路出发,着重探讨社会体制建设及改革的核心主题包括: 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及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变迁、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及组织架构转变分析、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研究,以及社会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研究(社会危机事件生成演化机理研究与社会危机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首先界定养老服务的基本含义,明确养老服务优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接着简介、分析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养老服务的典型实践,再比较国内外养老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情况,立足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有效的养老产业转型和优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人口老龄化和数智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针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发展智慧医养模式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与新选择,同时也催生出智慧医养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庞大的养老需求推动下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然而,养老行业到底如何实现智慧医养,对于很多从业人士来讲还比较迷茫。本书归纳了战略政策、前沿技术、理论探索、实践应用等多重要素驱动下的智慧医养发展情况,帮助广大读者掌握智慧医养发展脉络,以该领域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对当前智慧医养领域的进展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本书旨在为智慧医养领域奠定基础,并让广大读者了解、感受我国智慧医养产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正处于从单一制度建设到体系化、综合型制度建构的新阶段。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反贫困、 兜底 保障与扶持发展的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反贫困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安排,跟踪国际国内社会建设与民生发展特点,通过大量经验调查和比较系统地分析,全面地呈现了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制度运行及基层执行情况、社会救助对象生活状况及诉求等。 调查发现,低保贫困群体享有低生活保障比例高、应保尽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受助者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满意,评价较高;低保受助群体享有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的比例偏少、救助金额偏低,故所获得的捆绑待遇(转化成货币计算)也不高,相应的
本书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以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贫困农民生活世界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从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农民的意义世界及其价值观等基本问题着手,围绕贫困农民的集体群像、日常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行动逻辑、社会交往与关系网络等问题展开,并探讨了贫困治理的理念变迁、福利意蕴及治理效果。
本书从功能空间多维度考察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与审视现行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状况,分析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与需要满足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张力,探讨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满足缺失与制度设置缺位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残疾人福利制度如何转型以充分满足现实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后基于研究发现对可行能力概念进行本土的扩展讨论。
本书聚焦于福利国家制度的变迁过程,特别是其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作为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概念,揭示了历史选择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即一旦某种制度被采纳,便会沿着既定轨迹发展,即便有更优选择,也可能因转换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书中通过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运用路径依赖理论,详细分析了福利国家制度变迁中的自我强化和固化趋势,指出福利制度既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陷入不利状态。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从福利国家制度的萌芽、扩张、变革和转型等阶段的历史考察入手,探讨了福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福利国家制度的差异,揭示了福利制度背后深植的意识形态差异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模式。此外,书中还具体分析了福利制度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策略以及不同福利模式在危机应对上的路径依赖特征。最后,本书结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 老有所养 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长久以来在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国家人口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以及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现今的家庭养老却出现了 高龄化 、 空巢化 、 家庭核心化 等新特点,从这一角度出发,本书对我国家庭养老的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当前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背景下家庭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家庭养老整体照料资源供给逐渐弱化、孝文化逐渐模糊和淡化,家庭代际关系已由父代为基本利益单元的 单核 大家庭向以父代和子代具有各自利益的单元 多核 小家庭演变等等。针对目前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家庭养老可持续能力的对策,即通过推动家庭养老规范化和法律化、构建向善的养老文化、不断完善农村居家
完善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措施,尽快构建与我国老龄化发展进程相匹配的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内容。本著作旨在以社会养老与照护为研究主线,剖析当前我国老年人群社会养老和照护需求特征及现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构建实践,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与照护体系构建以及社会养老与照护资源的整合策略,为相关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与照护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信息。
该书不同于一般社会工作关注个体抗逆力和家庭抗逆力,而是从 社区抗逆力 的框架,梳理国内外社区抗逆力理论,同时总结出中国城市,特别是东北社会转型后出现的城市连片衰败单位社区,空心化背景下衰落乡村社区,少数民族贫困社区,日本韩国等工业农业衰败社区等东亚城乡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具体言之,将反贫困工作置于 风险社会 和 社会系统论 的理论框架下,去分析在面对各类贫困风险时,城乡社区在外部支持之前,如何激活自身在社区网络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等方面具有的内生坚固性,资源储备性,快速反应性和资源动员性,以适应贫困风险,从而转化为一种新的内生发展模式。
本书稿共收录50余篇江苏省内众多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领域中的优秀案例,反映这些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者不辞劳苦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从多方面深入关心、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展现了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者播撒 爱的阳光 的风采,并从这些实际案例出发,发散思考,进一步探寻资助育人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力求在遵循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高校资助制度,多维度开发资助育人新模式,努力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教育资助育人这项事业温暖而震撼,任重而道远。随着江苏省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省各地、各校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很多身处线的资助人,他们勤勉踏实,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和经历,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因此,分享资助育人经验和智慧,传递正能量,为探索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资助育人体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尚存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发展不平衡,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服务资源配置不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有待提高等问题。本书以 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为题,基于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理念,从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着手,在系统性探讨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存在问题、国际经验与启示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聚焦于2004年全国率先实施的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全面梳理青岛模式的制度演进;第二,根据政策运行数据分析制度中关键科学问题。第三,对比分析澳洲、日本、德国及OECD等国家相应制度。后,构建指标体系可比性反映青岛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提供参考。 适用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人员、社会保险事业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对长期护理保险感兴趣的学者、学生等。
本书通过梳理老年人失能的内涵特征及现状、长期照护服务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以大样本数据分析为基础,阐述我国老年人的失能规律与照护服务提供标准之间的关联,结合典型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与管理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设想。本书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老年人失能规律与长期照护服务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科学制定长期照护服务的筹资和补偿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