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风险治理工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复合性、复杂性和跨界性增强的风险态势,尤其体现在气候变化、安全生产以及社会风险三个方面。2023年我国坚持常态应急和态应急相结合,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要求,我国进一步强化综合统筹,推动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聚焦打早打小和攻坚打赢实战需要,我国统筹推进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本年度皮书系统梳理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趋势与动态,深入剖析社区、学校等不同
王瑞鸿著的《幽谷守望(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精)》是靠前靠前部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其优选特色是注重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与理论反思的角度,从大量的实务案例中选有代表性的、鲜活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并结合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实务模式逐一进行案例剖析,以充分展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本示范项目将为老服务方式创新和为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化和项目化运作,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完成老年服务需求评估、项目管理执行和服务品质保障,整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实现了“基层社区积极参与、社会组织项目化运作和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层老年服务领域创新的“三社联动”,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推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两工联动”服务体系形成,为项目落地县(市、区)构建基层老年服务网络,逐步构建老龄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和可复制的基层经验,实现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管理。
自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博士于1998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以来,已经过去20年,其作为一种思潮,对不少学科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都产生了影响。品格优势理论,作为整个积极心理学体系基础,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极大的关注。 本书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段文杰博士基于过去8年关于此主题的研究经验撰写而成。基于“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研究范式,对品格优势理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概念特异性、文化适应性、结构稳定性等)进行了科学回应与实证检验,并对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如抵御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提升适应性等)进行研究。本书的较大特色在于构建“跨文化一致性理论与测量”,通过建立跨文化的等价性,破解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中的研究者很难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这一问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提升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展示了都市现象
我国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呈现东、中、西部渐次发生,城市快于农村的特点,在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与市场监管等领域推进较快。大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着楼宇“守门员”、街区“守望眼”、城市“技术网”的功能,为政府与市民共筑良好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套新的运行规则和秩序。网格化管理结构趋向与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差异是决定不同城市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治理绩效作用效果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网络型结构是网格化管理未来的结构趋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使大城市社区治理变得更加“聪明”。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于2011年成立,协会旨在总结运用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经验和成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发展大局,为促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进中外人民理解与合作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2023年,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即将迎来个轮回年,回顾这一历程,协会以加大对外交流对话,增进了解、减少误判、摈弃偏见,达到有的放矢、增信释疑为目的,主动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实践活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公共外交的宝贵经验、工作品牌和实践案例。 本书以纪实为主,主要反映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12年来,积极创新,带领协会会员探索开展的公共外交实践活动。以纪实散文、记叙文、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为主要体裁,以讲好上海的公共外交故事为重点。书稿追求内容真实、语言详实、文风朴实,兼具知识性、生动性
镇域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特色的治理单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基于上海镇域社区的治理实践,对商品房社区、动迁房社区、售后公房社区、混合型社区四类社区类型,进行了主体、 结构以及关系的系统分析,探讨在各类社区治理中,如何通过整合各个治理力量处理好社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重塑社区公共性,均衡社区秩序与社区活力的张力。本书的贡献在于将社区治理放置于“镇域”中来考察,对于认识超大城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城乡关系具有独特且重要的贡献。本书可供从事社区治理的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社区领域实务工作者借鉴阅读,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俞可平主编的这本《城市治理现代化与城市治理创新》共分8章,分别选取了北京、上海、长春、西安、杭州、广州、成都、深圳等8个特大型城市,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全面解析它们在治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力图探索中国特色特大型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之路。有实践,有理论,对其它地方的城市之工作具的借鉴意义。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影响下,一种异质社会——数字社会——在韩国出现,并导致社会的很多领域发生变化。网络交流不断扩张,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形成;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遭遇挑战;社会不平等格局以及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等等。对于这些方面,作者不但描述了其特征,而且分析其可行性和条件。对于同样身处网络社会的中国,韩国数字化社会的出现及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关注,并未雨绸缪地采取措施避免其数字化社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