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迷茫与超越:学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系“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重要单品,由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 “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响应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涵和“十三五”期间关于社会工作的战略部署,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根据从多侧面、多角度精编精选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家庭、学校、医务、社区矫正、临终关怀、灾害以及精神健
为什么流落到荒岛上的沉船幸存者,仅有部分人活了下来?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面孔? 交友是一种天生的倾向吗? 什么样的群体才能在沉船事故中幸存下来? 为什么试图重建人类社会的努力都失败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一小群狩猎采集者变成星际遨游的现代人? 从沉船事件中幸存者的故事,到南极洲探险的科学家的故事;从人们努力创建一个脱离于现实社会的乌托邦的故事,到科幻小说的故事;从哈扎人和图尔卡纳人的故事,到人类与黑猩猩友谊的故事,作者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在这本包罗万象的著作中,向我们讲述了好社会的八个特征,以及对这些特征背后原因的追溯。 融合了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经济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作者克里斯塔基斯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基因不仅影响着我们身
《林耀华全集》共八卷,收录目前能找到的林耀华所有著作。第一卷为人类学、民族学基本学科问题的文章;第二卷为少数民族研究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第三卷包括汉民族研究的文集,严复研究,原始社会问题研究等相关的讨论等;第四卷为《金翼》(中英文版);第五卷为《凉山夷家》(中英文版)及其后续的凉山彝族研究作品;第六卷收录《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七卷收录《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第八卷收录纪念林耀华先生的文章和学术评论,林耀华手稿、书信、学术考察照片、学术年谱及林耀华著述总目等。全面系统地展示林耀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 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是探讨权力在人类历史上的四种来源: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旨在追溯这四种权力在整个历史上的相互联系。本书(第三卷)对社会权力的历史分析肇始于19世纪的全球诸帝国,阐释持续到1945年为止的全球变迁史,讨论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主要内容:西方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 大分流 ;欧洲和日本权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自我毁灭;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崛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民主资本主义在改革后的成功。
《助人技巧: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第八版)》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在与不同对象(如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组织)一起工作及向他们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中存在的共同元素、核心过程和技能。本书阐述了范围广泛的助人情形,清晰地界定、说明和教授了社会工作的助人技巧,并将助人过程分解成可控的各个部分,建立了互动取向的助人模式,通过阅读本书,社会工作者可以学习将这一模型融入自己的工作实际中,与服务对象更好地建立关系,熟练运用各类助人技巧,更加系统、高效地开展服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建立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关注基层治理体系中核心要素对体系稳定、持续增效的维系机理,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化基层治理研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命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专著以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为研究内容,围绕 为什么 要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 是什么 、 如何建 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等主要问题,对基层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全书共九个部分,由总论和八个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章节组成,形成了 1 8 的框架结构。总论部分,从全局和总体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 为什么 、 是什么 和 怎么样 等问题。第一章至第八章从党建引领、政府履责、基层自治、基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孝通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凝练地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借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乡土社会研究。
本书借鉴剑桥历史语境主义学派的方法论,解读*届明诺布鲁克会议以来美国公共行政的文献,考察 明诺布鲁克传统 的形成和变化,分析这些观念及其所指向的行政行为。全书由九章构成。*章回顾1960年代的美国,这一章旨在采集这一时代的政治话语,铺陈明诺布鲁克会议即将举办以及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即将发生转折的社会情境。第二章回顾*届明诺布鲁克会议。第三章讨论*届明诺布鲁克会议之后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走向。第四章回顾第二届明诺布鲁克会议。第五章回顾第三届明诺布鲁克会议。第六章讨论社会公平问题。第七章冠以《德怀特 沃尔多 一个注释》之名,讲述沃尔多式的行政世界。第八章向赫尔伯特 西蒙致敬。第九章凝练 明诺布鲁克传统 的理论追求。
包括6篇42章内容。主要内容为:家政服务新解、家政服务技术、家政服务员工作、家政服务管理、家政服务创新实践模式、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趋势。具体内容为:家政服务是什么、家政服务员、家政雇主、家政服务公司、家政服务技术概述、居家保洁收纳服务职业技能、衣物洗涤收纳服务职业技能、家庭餐制作服务职业技能、母婴护理(月嫂)服务职业技能、育婴服务职业技能、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职业技能、病患陪护服务职业技能、管家服务职业技能、涉外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家政服务员工作概述、家政服务员岗位职责、家政服务员服务规范、家政服务员岗位工作、家政服务员服务操作流程、家政服务员工作日程、家政服务员工作质量、家政服务管理概述、家政服务信息管理、家政服务工作环境、家政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家政服务企业运
本书荟集王先明等学者的研究论文,按历史分期归类,立足于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论述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变迁和不同实践,以期为当代 三农 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从清末到当代,如何复兴乡村,是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予以推行。孙中山、梁漱溟、晏阳初等人,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 重农务本,国之大纲。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近百年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不懈奋斗;而今,这千百年来的实践与思想会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转折点上,必将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路径选择。
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本书系统梳理了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基于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了网格化治理模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应用和自检修复的机制探索,并对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我国探索和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书为上海市公证协会编的一本工具类资料性图书。全书收录了有关办理公证业务的180个业务标准,涵盖了对外民事公证、对内民事公证、保全证据公证、经济金融公证等方方面面。全书共120万字,分为上下两篇。本书因其内容属性和资料属性,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和出版价值,对于上海市乃至全国办理公证申请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收集整理了2016 2020年 十三五 时期编制的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内容涵盖综合性五年规划,涉及能力建设、农村发展、社会发展、高新区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普事业及领域、行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本书极具史料价值,以此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书立足于化、后工业化运动的现实,前瞻性地谋划社会治理模式重建的方案。本书将人类的社会治理模式区分为三种历史类型:农业社会家元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人的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依据社会的等级结构展开,习俗、权力等是社会治理的主要资源;工业社会的族阈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原子化个人的基础上的,是在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原则下展开的,属于运用规则的治理;后工业社会合作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模式重构需要充分考虑流动性、开放性等条件,把人的共生共在作为基本目的。在构想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时,引入了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前提性条件,分析了依据规则以及程序原则的治理的不可能性,令人信服地证明社会治理伦理重构是出路。在与农业地域性的、工业社会民族国家下的社会治理的比较中,发现了社会治
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应源于我们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本认识与判断。不同于以往有关信用问题的分科性研究,本书立足于从个人到关系再到社会的连续性视角,通过对中国东西南北六个城乡的社会调查与几个重点个案的考察,分别从个人、企业与政府等方面对信用危机问题进行了实证描述及理性探讨。 从总体上看,本书认为,因中国近代以来所受的庸俗进化论影响,中国整体信用危机呈现 同质化 倾向,也就是说,中国人倾向刻意地在思维、谋略与行为上将社会各个方面模糊化。这一虚实不分、真假难辨的运行方式,使得 异质性 社会很难建立。解决之道不仅在于政府与社会相关部门的立法与不断打假,还在于应建立学校义务制教育中的把关机制,即在未成年人尚未进入社会之时就实施有关诚信教育、考评及相关实践,以替代当下只满足于空泛且灌输式的
本书综合介绍了美国规划领域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概述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诠释了规划过程的本质和政策问题的识别、确定与实施方式。它还指出了规划过程的局限和决策制定者所面临的困难,并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中论述的城市萎缩、尤卡山核废料处置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富有现实意义,对我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是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者、城市决策者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研究侗族生态观及侗族社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对侗族生态文化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着眼于侗族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及其利用研究,并就侗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规划进行了论证和予以政策分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侗族地区推进提供思路和参考。研究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弄清是侗族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观和相应生态文化资源以及知识与技术;二是弄清这些生态文化观和相应生态文化资源以及知识与技术在当代侗族地区如何运用,以推动区域发展来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战略。基于此,本书基本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即七章):*部分是侗族分布及其自然社会资源环境;第二部分是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识;第三部分是侗族历史观中的生态意识;第四部分是侗族生产生活习俗与生态文化保护;第五部分是侗族社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8~2019)》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深圳市民太安风险管理研究院合作成果,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四个角度研究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城市篇和评价篇四个部分。 总报告全面分析了2018-2019年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特点和态势,指出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我国35个城市公共安全指数评价的结果。报告认为,2018-2019年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紧紧围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城市社区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专题篇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治理实践、保险服务城市公共安全、国际大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分析与启示、多元主体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
当我将中国问题认识清楚,并将它的前途想通了的时候,让我不能不叹息佩服许多过去的和现在的有识之士,他们没有多少凭借而见事那样的确,真是聪明!随举眼前遇到的来说罢。那日看《世界日报》(二十六年一月某日)有 中日关系的透视 一文,其中引用素日研究中国社会的斯密斯博士(Arther Smith)说: 中国如无外面力量而欲进行改革,正如要在大海中造船一样。 这是多么罕譬而喻呢!后一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入于盘旋不进的状态,其自身永无从发生革命,完全从这句话给点透了。往日又曾见曾刚先生(纪泽)答友人书有云: 世界日辟,其机自外国运之,其局当于中土结之,其效即不在今日,亦当见诸千百年后。 横的东西两世界,纵的千百年历史变化,一语论定无遗。距今五十年前能说这话,又是何等的远识卓见!像这一类的高明识见,我从各处遇着的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与深化,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地域辽阔、文化丰富、民族众多的国家,社区研究更凸现了其重要性。社区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透析社会的重要方法,是沟通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桥梁。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正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则是解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认识,本研究项目立足于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发展现状,在个案深入调查和多个案比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和制约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发展的问题,建立多样性民族社区发展的基本框架,以促进区域、民族、城乡和谐发展。
本书对中央政府18个部委以及11个省区的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地方政府行政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将对我国政府权力结构研究凝结到客观存在的事实、案例和原貌上来,为增强对我国政府权力结构现状的直观感受,以及进一步开展权力结构改革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实证材料、观点和判断。
本书分析了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态势,探索了产业园区形态演进的规律特征,总结和提炼产业园区发展背后起着决定作用的发展模式。本书延续了2013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排名与分析。本书对于产业园区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产业园区管理者、专家学者等了解产业园区 新资料、掌握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