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 “神似祖先”,是郑也夫多年来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 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一部分女性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有一部分女性经历孩子离开家、丈夫先走一步,被动地“一个人生活”,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是孤身一人。 如何应对“一个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本书为即将或已经展开一个人生活的女性读者,送上妥帖指南。 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养老金够不够用; 卧床不起谁来照顾……本书围绕这些实用生活课题,从社会学统计数据、养老产业现状出发,结合众多女性前辈的成功“单身经验”,给读者带来 的生活指导。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是自强与开放这两大主旋律合奏的历史。在有志之士不断寻找救国良方的过程中,“师夷”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中国派出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这些人将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强劲动力。容闳,黄宽,詹天佑……这些中国第一批海归精英,他们究竟是如何踏上留学旅程的,又是如何慷慨归来报效国家的,而他们,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记?且听本书娓娓道来。
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 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的出生率也依然持续低迷。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不断减少。一边是欧美人惊讶于日本竟然对少子化现象毫无对策;另一边,东亚诸国则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并把日本当作一种反面教材看待。 日本 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根据他的调查,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主要源于日本政府错误地将欧美的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了参考,未能注意到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且在政策牵涉金钱时总是行动迟缓。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虽然失败了,但它遭遇的困难和陷阱仍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借鉴反思,尤其是在东亚生育率屡创
这是一本结合生物基因理论对人类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从人类认知的生理形式、群体和社会组织结构、人类文化的基因编码与复制、人类文化演化进程以及当下对于文化基因编码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文化正义、文化基因编码等问题,认为人类文化中存在着类似于生物基因的DNA结构,从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一切。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本书是一本民族志研究佳作。作者于1997 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多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观察访谈,探讨了独生子女在一个过去历代习惯大家庭模式的社会中成长的情形与体验,考察了何种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力量塑造其成长经历,并分析了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体验、渴盼所带来的影响。我国实行 全面二孩 政策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何去何从,仍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事关千万中国家庭乃至人类命运的重大现实决策议题。本书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类学调查与分析,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值得每一位关心自身及人类命运的读者阅读参考。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