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如何提高组织人力资源效能 为着眼点,以情景对话的方式,讲述定岗、定编和定员的实战技巧。提出大岗位、元岗位、冰箱理论等创新理念,对于企事业单位如何合理地规划人员配置,如何让现有的人员发挥更大的效能,如何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激发中层干部和员工的活力等,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是人力资源实战派专家,为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提供绩效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本书适合各级中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的出生率也依然持续低迷。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不断减少。一边是欧美人惊讶于日本竟然对少子化现象毫无对策;另一边,东亚诸国则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并把日本当作一种反面教材看待。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根据他的调查,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主要源于日本政府错误地将欧美的习俗和价值观作为了参考,未能注意到当下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且在政策牵涉金钱时总是行动迟缓。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虽然失败了,但它遭遇的困难和陷阱仍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借鉴反思,尤其是在东亚
阿德里安 纳塞利是一名典型的 阶层跨越者 :他的父亲是公交车司机,母亲是秘书,但他成了一名独立记者和作家。生活在两个阶层间的独特经历驱使着他去寻找那些和他一样的人 那些出身贫寒的学者、法官、记者、作家等等。与大多媒体不同的是,纳塞利想见的其实是这些人的父母。他们在默默无闻地帮助孩子成功的过程中牺牲了什么?孩子跨入另一个阶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背叛吗?阶层差异又会对家庭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是自强与开放这两大主旋律合奏的历史。在有志之士不断寻找救国良方的过程中,“师夷”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中国派出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这些人将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强劲动力。容闳,黄宽,詹天佑……这些中国第一批海归精英,他们究竟是如何踏上留学旅程的,又是如何慷慨归来报效国家的,而他们,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记?且听本书娓娓道来。
本书是以认知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番尝试。本书的立论基础,源于法国人类学家Dan Sperber在新演化论(Neoevolutionsim)和社会生物(Sociobiology)的启发下提出、倡导的“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研究”,主张“传承”是解释文化的演化与现状的核心范畴,并进而提出“表征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模型来将其操作化。这也是中文世界里靠前本用这一理论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现象的人类学著作。依据“表征的流行病学”模型,本书的靠前部分“传承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很贴近“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个部分,由四篇探讨道教学院这种现代学校教育模式(modern schooling)的论文构成。本书的第二部分“传承的媒介”讨论文化在特定语境中采取的表征形式和传输形式。第三部分“传承的信息单元”讨论的是被传承的信息内容。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又名《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以 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个动听的中国古人类历史故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人类起源学的基础知识,展示了生命的奇迹,揭示了生命的进程,为我们深刻领会生命的内涵,思考人类的起源问题有启蒙作用。全书从“神创造人类”的蒙昧时代写起,写到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显示了人类自我认知的来之不易。不断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不断推翻、颠覆旧的认知体系,建立一个新的、 接近正确的科学认知体系,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人生的大课题。从这个角度看待这本科普读物,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为深刻。
区域新发展格局着眼于疏解提升首都功能,引导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这就要求深刻把握人才需求与城区协调发展的规律。本书在总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探寻了人才各项政策对人才保留的作用方式,提出了优化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促进政策创新,进一步形成以人才优势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全书分为导论、区域新发展格局下人才政策现状分析、人才需求的类型结构与匹配分析、人才集聚的影响要素与指标体系构建、人才需求人才政策与人才长期居留、结论与建议。
《论语?学而》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相关文献中,“孝”“悌”二字如影随形。学界对“孝”的研究汗牛充栋,对“悌”的讨论却寥寥无几。纵向的“孝”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角度,横向的“悌”可能是被忽视的另一重要视角。 本书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反观传统伦理文化观念,并结合地方历史材料,对兄弟关系伦理及其实践进行开拓性研究。 研究发现,汉人社会流行的平均主义思想,汉人社会组织的一些结构性特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的演进逻辑等,都可以在“兄弟关系”中找到新的解释。
本书对人口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做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着重阐述了人口学家如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来对人口的规模、构成和密度展开研究,讲述了全球人口的时空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的人口学家及其理论成就,探讨了不同的人口驱动因素如何影响人口群体的结构和个人的生活,而不同世代的人口构成又直接决定了个人获取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机会。作者还对新兴的人口学子学科做了介绍,提出了21世纪人类在人口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其解决办法,并对人口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