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原理》是世界上*早的人口学著作之一 ,是人类文明史、学术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自出版以来直到今天乃至可见的未来,它已经并且仍然将对世界人口理论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口原理》共19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和二章提出人口原理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三个命题;第三至七章通过描述野蛮或狩猎状态、游牧状态、文明国家状态的人口历史,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来论证三个命题的合理性;第八至十七章通过批判以葛德文和孔多塞为代表的学者观点,来强化人口原理的合理性;第十八和十九章总结全文,概括和重述作者的观点。 在翻译的基础上,此译本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人口状况,新增由译者撰写的导读部分,对《人口原理》各章的内容做进一步阐解。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市为例,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上海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的30余项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以及195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生育统计资料,阐述了我国典型大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变迁趋势,并进行了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子人群的比较研究,探究了低生育率地区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生育政策的陆续调整放宽对上海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上海未来生育水平变动趋势。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决策者阅读和参考。
《法律人类学》是法国法律人类学家诺伯特·罗兰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学科经典和专著型教材,自1988年出版以来常销不衰,英文版于1994年由法学家 ·普兰奈尔翻译,在原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做了大量修改,至今一直是欧美法律人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法律人类学这一学科处在法学与人类学的交汇点上,作者在本书中将法学史、法理学的理论思考与人类学的方法论、民族志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呈现出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所秉持的法律多元、文化相对主义等理念,极富启发性。作为一部专业领域的入门作品,本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同时在每章结尾对本章相关主题的众多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和评点,便于相关领域的读者沿脉络进行补充阅读。
全面两孩政策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我国继2013年单独两孩政策后对生育政策做出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本书采用人口数据分析、小组深度访谈、家庭决策模型等方法,从制度建设、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全方位评估了全面两孩政策及配套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完善全面两孩政策及配套改革的建议,进一步讨论了我国生育政策的改革取向。
为什么人类有文化?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察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性?这种多样性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历 , 重要的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人们互动的方式。
现代世界所经历的 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以1800年为起点, 人口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型。 次是人口膨胀带来了规模效应,为欧洲提供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工业革命持续补充年轻的劳动力,反过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和 贸易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生产与海外迁移。第二次是人口增速放缓,带来老龄化人口结构危机,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比如 福利负担加重、老后破产、老年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孤独死去,等等。 从现代社会起步至今,人口浪潮的潮头 涌向欧洲,也 从这里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每一次潮头所至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下一次将至何处?《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演。书中指出,人
《深圳人才竞争力研究》以全球化进入3.0时代,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资本理论、人才流动理论、人才集聚理论、人才竞争理论)为纲,以深圳人才竞争力发展实践为根据,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构建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深圳人才竞争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深圳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体系,对深圳人才自身竞争力、人才外部环境竞争力、人才产出贡献竞争力进行了指标评价,比较分析了全球代表城市人才竞争力发展水平,对未来深圳人才竞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并提出了深圳提升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对策措施,力图通过深圳人才竞争力系统评价研究,为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供选择的路径。
罗翠芳著的《人口城市化与汉口社会(1861-1936)》研究时间的起点为1861年,而终点为1936年。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来自北部与东部的难民或人流使得1937年汉口人口急剧陡增,以及此后数年汉口的人口增减,基本上都属于“非常态”,而1936年前汉口的人口变化大体上可视为“常态”下的状态,故本书的研究时段设在1861-1936年间。本书共六章,分别探讨汉口人口规模、汉口人口结构、汉口人口增长之主要动因、汉口市政当局对外来人口的管制、外来人口对汉口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以及汉口城市民生问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注重比较研究,如与同时代中国境内的上海、南京、天津等开埠城市做比较,也将放眼现代世界体系,与欧洲近代早期的个的转运贸易中心——安特卫普(现比利时境内,汉口也是近代华中地区
人的品质与行为相互确证,构成人一品质一行为的伦理价值生态,不仅是一种价值的生态,更是一种伦理的生态。品行规范化离不开行为目的的科学预制,必须基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能动与受动的逻辑统一。品行失范既与评价标准媚俗有关,也与主体功能弱化关系密切,矫治不仅赖于德-得伦理建构,还在于道德评价标准的持续更新。人的品行规范离不开文化涵养,唯有中西互鉴、推陈出新才能最终以文化人。当然,人-品质-行为的伦理价值生态不仅是个体的,也必然是群体的,唯有二者合一,个体才免于沦落为抽象人,进而真正成为一个人,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实践冲突才得以和解,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实现。
青年和时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必然的和本质的联系。青年既是时尚文化的“易感人群”。也是创造时尚文化现象的主力军。在青年追求、创造时尚文化的同时,时尚文化特别是青年时尚文化,也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的思维、行为和成长。《时尚文化与青年发展》在理清青年时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青年时尚文化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规律,着力明晰了时尚文化对青年群体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重点提出了从社会环境、大众媒介、学校教育、青年自身等多方面合力促成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合青年生理心理需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时尚文化。
既从宏观层面,通过社会学、教育学、犯罪学和法学等不同视角对问题青少年的各种生成机制进行综合探索,又要兼顾微观层面对问题青少年的个体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为干预理论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纵向比较研究,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类型问题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其次,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对正常青少年与各种类型的问题青少年进行比较,使“预防”与“干预”具有特殊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的研究内容共包括七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章——绪论。首先,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开始,在纵向上对国际、以及现代人口迁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逐层剖析,并在横向上对省际人口迁移过程进行了相关阐述;其次,基于研究背景提出了相关的研究问题;,提出《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并构建和阐述了论文整体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2章——人口迁移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首先,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进行了定义。其次,阐述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拉文斯坦理论、推一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分别从人口迁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