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述“新养老”,简单说,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养老。是以“新时代”为研究起点,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着眼“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养老发展新需求、新变化的提炼和归纳。全书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说养老,紧紧围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全过程”重要论断切入,以青壮年如何“备养”、老年人怎样“乐养”、家庭如何“孝养”、社会怎样“助养”为引领,梳理居家社区养老的新发展、机构养老的新定位、健康养老保障的新探索、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进展、农村养老的新格局、多元养老的新业态和养老政策法规的新趋势,以期让更多人全面走进养老、理性看待养老、正确选择养老,让更多人正确认知老龄社会、积极适应老龄社会、主动参与和建设老龄社会。
该书以先秦以迄清末迁入、迁出河南地区的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移民相关资料的全面系统梳理,研究了历史上的河南移民及其影响。全书引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今人论著等文献多达四百余种,资料丰富扎实。分析透彻,论述惬当,富有新意,尤其是对历史上东夷、西羌、匈奴、鲜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等进入河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问题论述充分;对河南移民对塞北、江南诸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繁荣的巨大贡献论述得当。总之,本书资料赅备,论述全面周到,不乏真知灼见及新意,是一部论述河南地区移民史的力作。
2021年和2022年是对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年。2021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的历 史性成就和经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释了 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 略目标、重点任务,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 大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进行专门部署, 三位一体 推 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对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任务部署,要正确认识科技人才 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变革动荡期,主要国家间科技人才竞争 空前激烈,我国科技人才工作面临严峻挑
创新人才培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本书围绕中国创新人才培育途径与模式,采用文献调研、政策挖掘、国别比较与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全球16个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育的模式和特点,量化分析了中国创新人才培育的优势与差距,提出面向未来的中国创新人才培育的行动建议。 本书适合创新人才培育与管理、教育科技与政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人才科学管理与政策制定工作的政府公务人员、管理人员与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以西藏有代表性的2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访谈对象,历时三年,通过大量田野考察而形成。全书共涉及8类22项非遗保护项目,内容涵盖西藏音乐、歌舞、绘画、手工制作、医药等多个方面,基本上呈现了西藏非遗保护名录的特征特色。作为一部口述史,本书在文字方面尽量保持了口述人的叙述风格,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他们对这些特有文化的热爱,也可以看出他们作为传承人的担当。数百幅配图,锦上添花,全面、鲜活地展示每一传承艺术的制作场景、传授过程等,将西藏非遗文化表现地更为立体,让读者为之耳目一新。
《未来生命通史》 重新讲述人类纪与地球生命的故事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仅仅只是一种更严重的生存威胁? 试图压制那些从以前的栖息地"入侵"地球新地区的"外星人"物种是否明智? 按照今天物种的消失速度计算,2050年的地球真的会变成 孤独星球 吗?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进程之中,人类是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叙述是否掩盖了一个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呢? 《未来生命通史》集结了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 托马斯,在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的大量实例: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不同物种在人类工农业 铁蹄 下依然能够成功生存繁衍;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种植,为有进取心的动植物创造了新生存空间;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刺激了几乎每个生物种群的进化演变 托马斯
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书调研了中国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评析了在中国开展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此外,本书还构建了中国区域级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并对其市场推广前景、风险及化解机制进行了分析。本书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在未来以营养型农业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模式,构建以人口健康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最终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群的隐性饥饿和营养失衡问题。
本选集收录王嗣均教授50余年科学研究生涯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一是城市化研究系列论文。二是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系列论文。三是人口地理总论类论文: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人口地理学,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四是 外报刊对王嗣均教授的评价。学术借鉴的需要。随着 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经济和人口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广义人口地理研究领域面临不少新问题和新机遇。
本书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贵州大学人口 社会 法制研究中心连续性学术集刊《人口 社会 法制研究》2019 2020年(上、下)。所载论文涉及人口、社会、法制、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剖析,均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资料详实,论从据出。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实践参考价值。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RK001)终成果。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关系、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关系等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和拓展。对于OECD部分国家和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开展了深入的实证检验和规律总结。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系统预测和模拟,给出了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均有较强的创新性,丰富了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提出了可供决策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