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法律人类学》是法国法律人类学家诺伯特·罗兰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学科经典和专著型教材,自1988年出版以来常销不衰,英文版于1994年由法学家 ·普兰奈尔翻译,在原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做了大量修改,至今一直是欧美法律人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法律人类学这一学科处在法学与人类学的交汇点上,作者在本书中将法学史、法理学的理论思考与人类学的方法论、民族志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呈现出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所秉持的法律多元、文化相对主义等理念,极富启发性。作为一部专业领域的入门作品,本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同时在每章结尾对本章相关主题的众多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和评点,便于相关领域的读者沿脉络进行补充阅读。
时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为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出的 关于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的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九大会议中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中国人口科学四十年》期望通过对人口科学过去40年学科发展的梳理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发展与繁荣中国社会科学做出回应。
本书系 复旦发展与政策评论 丛书中的一种。从人口发展的视角,本书刊载了十篇论文,分别探讨了 胡焕庸线 的人口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变化、老年人数字鸿沟、代际关系对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流动人口市民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历史演变、婴幼儿机构托育对婚姻质量的影响、迁移流动过程中的婚姻变迁、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等问题。 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幼托问题、人口迁移与婚姻 这些问题都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痛点、热点问题。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书做了细致、认真的考察,值得向广大读者和学者推广。
本书是逆转人类学的代表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传教士、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埃米尔 佩蒂托(1838 1916)。他属于西方早一批人类学家,在加拿大的北极圈附近生活了近二十年,发表过大量关于原住民语言和习俗的研究作品。然而,在研究原住民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语言和萨满仪式的影响下,他患上受迫害躁狂症,并终导致精神分裂。 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数千页信件和回忆录,重构出这位传教士和早期人类学家的悲惨故事。他将我们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旅程,了解在教会政策压制和19世纪社会科学兴起的背景下,一个迷恋原住民的思想的不合逻辑,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早期人类学知识的拓展伴随着疯狂。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在华日本人社会的基本状况及其自我认同等问题。研究课题之一是“日本人为何要来到中国”;二是“在中国的日本人形成了怎样的社区”;三是“在中国的日本人拥有怎样的自我认同”。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日本人的自我认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日本是一个少子老龄化社会,已经从人口增长型社会转变为人口负增长型社会,而居住在亚洲各国的日本人口数量正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此类国际移民形成了怎样的社区和怎样的自我认同,成为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神学大全》为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既是中世纪经典的神学著作,又是中世纪经典的哲学著作,素有基督宗教“百科全书”之称。它是托马斯?阿奎那于1269-1272年写就的。本书是 集的第6卷,题目是“论人”。本卷系统论述了阿奎那关于人的身体、灵魂、理智、感觉、意志等的哲学观点。
《医务社会工作督导》一书由较长时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和较长时间在医疗系统从事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与督导的社会工作者合作撰写。全书共八章,可以划分成3个部分: 部分主要内容为医务社会工作督导的内涵、价值、对象和议题等;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医务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以及过程督导等;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医务社会工作督导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本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二,深入浅出,论述清晰明了,主要章节都有案例、思考题及进一步阅读指南,有助于读者的消化、连接与实践。本书无论是对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生素养教育,还是对实务领域中的培训或训练,均是一本较为理想和实用的教材。
本书是许仕廉先生在燕京大学所讲的“中国社会问题”中的一部,共分为11章,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口密度、中国人口之性比例及年龄分配、中国人口之婚姻状况、中国人口之迁徙、中国境内的外国侨民、中国人口的品质等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法。
中国对外开放深入和 化进程加快背景下,中国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 城乡间自由流动,已有部分开始如“农民李德民一样远赴俄罗斯种地”,或山东后楚庄上百村民举家移民澳大利亚“打洋工”。本研究在对推拉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等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 外流动的机理,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报告》及整理所得的1996-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多重选择模型、Tobit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进行研究得出:从微观层面看,劳动力预期收入差距会整体上显著促进劳动力流动、受教育程度仅对东部地区有明显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看,地区市场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利用外资水平等显著促进劳动力 外流动,而地区整体受教育程度却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根据基准模型得出劳动力 流动在会转向国外流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随着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