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人性的枷锁”“存在的荒谬”“愿望的喜剧”“心理的黑洞”“好人的报酬”“恩仇的世界”“犯规的乐趣”“他人的地狱”“人际的宿命”“男人的困惑”“情欲的深度”“作者与读者”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关于康巴的研究可以正式命名为康巴学,本书是关于康巴学的研究成果,属于“康巴学史”或“康巴学发展史”。百年以来,在康巴学的学术演进史上,先后出现了四种范式的康巴学,它们分别是传教士的康巴学、经世者的康巴学、人类学的康巴学与历史学的康巴学。传教士的康巴学主要是外来传教士培植起来的。20世纪初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传教的同时,以外来者的眼光观看康巴,开始写下了丰富多彩的以康巴作为主题的论著。中国本土的经世者就写出了康巴学史的第二个段落。经世者的康巴学既是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开创的康巴学,同时也标志着康巴学第二种研究范式的形成。到了20世纪40年代,康巴学的发展与更新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机遇:一批曾经留学欧美、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国人类学家进入康巴地区,他们在康巴地区从事人类学考察,写下了若干康巴学论著
本书立足西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分析研判西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将“文化+”概念引入产业经济发展的“跨界融合”模式,运用广义现代化多指标综合测度研究方法,构建关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评判标准及动态模型,测度西北特色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分析其“时空序列”演变特征,查找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和阻滞因素,最终提出推动西北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本书从大学管理者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结合大学学科文化的独特性,界定学科文化研究范畴,理清学科文化层次结构,探明学科文化异质来源,分析学科文化的异质表现,总结出学科文化融合创新的模式。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克服以往对大学学科文化定量研究较少的短板,提出学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索大学管理模式下学科文化建设策略和实施途径。
《媒介与文明》图文并茂,进一步普及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两个姐妹篇浓缩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精髓,体现了相同的主题:媒介对人的心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媒介与文明》用喑喻勾勒媒介史和文化史,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文化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是人体的“自我截除”,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们要抗拒媒介对人的麻木性影响。一旦盲目地卷入新技术,我们就成了机器人。
延迟退休、全面二胎……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人海啸,你准备好了吗? 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目前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优选老龄化程度优选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靠前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人口变迁将如何创造或消灭整个产业,该如何;隹备或应对? 《当世界又老又穷:优选老龄化大冲击》作者泰德·菲什曼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等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企业员工、小企业主、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医务人员乃至普通家庭成员,总计达上百人,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社保、医
作为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首任督学,作者以教育者专业的眼光和“第三方”的身份观察与关注当下教育,以“看”为主线,通过回眸之顾、蓦然一瞥、睹近思远、理性之瞳四个部分,从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出发,多角度对教育教学、减负提质、五项管理、集团办学、特殊教育、班主任作为、幼儿园教育等问题进行审视,既有实践感悟,又有批判杂谈。站在督学的角度看教育,是独特视角下的理性思考。本书适合教育一线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原诗》是由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大型诗学集刊,其宗旨是在母语的名义下,全面观照当代诗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流派,试图打通古典诗学、新诗研究及比较诗学的门户之见,对当下诗学及诗歌研究予以会通和融合。《原诗》辑《汉语诗学融通的可能性》2015年出版后,反响很好,获得该年度“十大诗歌新闻”。《原诗》第二辑《古今新旧的对话》2017年12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原诗》坚持“大诗学”概念,旨在为会通当代诗学、兼摄古今中外诗学研究的集刊,可以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诗(第三辑):中西古今的互文与借镜》亦汇集古代诗学及新诗研究两大领域的二十余篇论文,其中有当代学者、诗人、评论家等的大作。多篇论文不乏创见,汇通中西古今,视角独特,匠心独具。
刘达临教授提出了“性文明”的内涵,大力提倡性应该是自由与控制相结合,要“发乎情,止乎礼”;他通过了对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总结阐述了中国当代性文化的状况,又通过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了中国古代性文化的根源与特点;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未来作了预测,还对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性问题作了分析,又对中国今后的性学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希望。这些理论观点很有民族性、历史性与代表性,对我国今后的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稿的中心思想是怎样认识与促进性文明,这也是刘达临教授毕生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一部分,刘达临教授以他研究性学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与各种体会,提出了当前的性学研究方针与重点应该改变,作为一个性学家应该警惕一些什么问题,这是作为老一代的性学家留给后继者的礼品。书稿有现实性也有预测性,既有理
《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效能与创新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对四家媒体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现状、效能及媒体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对舆论引导的认知、态度等;同时运用德尔菲法建构媒体舆论引导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此指标体系对多类新闻报道进行舆论引导效能验证,进而提出一系列创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路、方法。
《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关于个人自主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分析》以当代中国转型社会所面临的权利意识觉醒和“无公德个人”现象并存的两难困境作为问题切入;以西方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虚无主义病症和伦理性自我理解困境作为反思视角;通过“知识谱系学”和“效果历史”的分析方法,深入中西各自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比较文化分析;最终提出一种“社会儒学的社群路径”作为建构转型中国权利话语之政治哲学基础的可欲选择,并拟通过一项基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比较社会——文化分析对之进行验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