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的人口基础。同时,本文回答了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二是,通过从经验事实,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视角,全面分析了后人口转变时期不同人口特征作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探讨了人口红利转型的具体路径。三是,通过对不同人口特征下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分析,结合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视角,对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转型的实现机制进行探讨。
本书结合当前我国人口处于低生育率水平的实际,分析了总和生育率长期走低对我国经济、家庭、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了产生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同时以宜昌为调研样本,分析超低生育水平城乡居民的婚姻状况、生育行为特征和生育变动趋势,以及不同类型家庭育龄妇女的生育史和生育意愿,并结合我国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研究了低生育率地区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以及提升生育率的方法。 本书对如何解决我国长期超低生育率水平,提高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基础性和战略性影响。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运用联合国人口回测和预测等数据,对2020-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第二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厘清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篇聚焦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现代化、人口红利等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口条件,深入探讨阐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影响及对策建议。第四篇提出中国面向现代化的若干人口对策和人口发展战略。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山西万泉(今属万荣)北吴村人。民国时期学者。 《历史统计学 中国统计学史》为卫聚贤著《历史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学史》之合集,为中国史学史上初创之作。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历史统计学》与《中国统计学史》为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据其序及前言,统计为中外古已有之的方法,为实用的方法,而统计学则以西方为先。进人民国,接触西方学术的学者,始自觉关注统计及统计学,使之运用于文史研究,如梁启超、胡朴安等均有倡导之功。 《中国统计学史》,则是卫聚贤先生在历史研究及教授中,对历史统计的梳理性成果,作者是将其作为《历史统计学》的附录一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将中国的统计分为四期,即创始期、衰落期、兴盛期、使用期,并据以逐期研究,使中国历史统计的脉络大
本书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7类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因素及影响机制;(2)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参与指导竞赛的4类主要因素;(3)通过多案例研究,挖掘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动机、行为与绩效的微观机制等;(4)基于全人教育理论,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观,并划分了科技竞赛的5个子系统;(5)以科技竞赛观为指导,提出“以赛促学,赛学相长”“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促协,协同培养”的“三促”人才培养模式;(6)列举上述理论成果在竞赛项目设计、课堂教学改进、大学生竞赛指导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
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欧洲能源转型考察。考察国家涉及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德国和波兰等24国。本书基于为期近16个月的欧洲能源转型考察万里行活动,对欧洲光伏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介绍欧洲主要国家光伏发展状况,路侧光伏发展状况、光伏建设与生态保护关系、光伏建筑能效减税政策、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情况等,对于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让企业能够掌握自身的薪酬方案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劣势,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南方人力资源评价中心始终坚持对广东地区的薪酬进行调研分析,连续12年发布南方人才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 《南方人才2017-2018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以地区为主线,对广东省9个地区的12个不同行业下的典型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并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客观地反映每一地区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与构成,为企业了解自身薪酬水平与地区/行业平均薪酬水平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岗位职级间的薪酬差异、把握薪酬动态与发展潮流、把握员工薪酬的心理期望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统计学、临床试验设计课程的教材,以及医院和药企的生物统计人员的参考用书。本书内容全面,与国际前沿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接轨,突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与实际应用,不仅包括了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也系统地介绍了临床试验设计中经典以及前沿的各类统计学方法(包括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丰富,介绍了许多尚未普及、但在国外常见的试验设计,是生物统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2)作者给出了自己对统计的理解、较为详细的公式推导和模拟实例,风格严谨、实践性强。 (3)首次对贝叶斯统计方法在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应用作了非常详细和全面的介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贝叶斯统计和临床试验设计不可或缺的好书。
《统计学原理(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以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的基本步骤为主干线索,阐述的内容从数据调查、资料整理直至量化分析,系统地介绍了统计调查方式、资料整理方法、量化分析原理。《统计学原理(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结合大量的典型案例,阐述指标的计算机理和统计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力求表现统计学各种方法的应用环境及其流程步骤。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稳定的工作者数量的增长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家、媒体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工作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年间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稳定的工作者”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并对社会学家关注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回归对劳动力的研究,探究产生不稳定的工作者和给这些工作者不断带来不安全感的制度性安排变得日益重要。本书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出发,在引介西方学者对“不稳定的工作者”的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向读者展示基于“不稳定的工作者”议题而在中西方进行的大量丰富多彩的实证研究,从而为分析经济全球化提供新的、有力的批判视野,同时启发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代我国社会的转型。
乔纳森·哈尔著的《漫长的诉讼(环境污染、白血病儿童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史诗般的法庭故事:被告是美国的两个大公司,被控告因排污污染水源,造成孩子的疾病和死亡。而代表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原告律师是开着保时捷、派头十足的年轻人(表面上,他是很不可能成为英雄的),起初他只想通过这个案子赚一大笔钱,但却越陷越深,几乎失去了一切(包括理智),然而,这很终也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讲述了贪婪、权利斗争如何不断地冲击着正义,导致法律系统出了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意志坚定者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书中,作者以强大的叙事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在中国,户籍制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信息制度,往往还是制士处民、征收贡赋、规定禄食、兴发力役、组织军旅的基本依据。本书考察和讨论了个人及由个人结成的团体的行动及其对制度框架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及个人、团体、国家行动的选择和调整提供的参考。同时,通过对中国户籍制度中变迁的解释,检验、修正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本书总报告对我国输血行业现状做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专题篇主要针对我国无偿献血、血液集中化检测、血液核酸检验、采供血能力、血站人力资源管理、血液制品生产、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血液联动保障机制、采供血法律体系等重要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省级采供血报告介绍了部分省份的采供血工作情况;案例篇介绍了深圳无偿献血和长三角地区建立采供血信息互联互通的经验与做法。
《2014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是上海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内容包括上海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告、工作方案与组织实施、结果概述、统计数据等,还附录了相关监测通知、问卷调查、检测指标、数据填写等资料。全书将上海3~69岁人群的体质监测状况,作了详细记录,反映了上海人的身体素质确实情况。
《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还可以说是以文化,尤其是农村传统文化为中心,着重分析民间文化、传统信仰、乡村建设、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发展质量、乡村价值、文化认同与社会性别等。在这样一个涉及复杂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表现出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融合的能力。不然,如何能将如此庞杂的研究线索有机地统合在一《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的论述中却并不感到牵强,如何能在社会事实理论关怀的背景下,强化现实关怀并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何能不断延伸研究的实践转向,将价值实践意味极浓的社会工作有意识、自觉地嵌入到研究中来,等等。忽然想到,学术研究的意义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