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口岸和腹地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区域研究的视角对近代闽江流域这一特殊地理空间内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对近代闽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及交通支撑条件、商品流通及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考察。
作者基于诸多乡村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乡村地理学研究所汲取的不同理论与方法,试图展望并把握当代乡村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同时对未来乡村地理学探索的主题与方法进行预测。本书清晰、生动、翔实、深入地阐述了乡村重构的 状况,将有助于理解乡村变革的过程和实践,阐释乡村变革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反应,并提供乡村重构的一个学术框架,从中可以了解到如何重构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书中包含国外乡村发展的诸多案例,相信可对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云南是中国西南集山区、民族和边疆的资源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同时是中国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 《云南地理》为《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之一,分三篇对云南地理环境及区域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及介绍。篇是总论,包括云南地理区位与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结构与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地理区划等;第二篇为分论,分别对开放桥头堡的核心——滇中高原湖泊地理区、乌蒙山区中的奇迹——滇东北山地河谷地理区、中越边境合作开放区——滇东南喀斯特地理区、中国大陆上的热带雨林区——滇西南高原边缘地理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区——滇西火山温泉地理区、香格里拉旅游胜地——滇西北高山峡谷地理区等六大地理区作了分述;第三篇专论就低纬高原脆弱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高原地理环境演化与云南古生物和古人类、
本书是2015年7月云南民族大学环喜马拉雅研究中心接连举办了 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理论新探国际会议 和 云南民族大学*期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前沿文献编译夏季班 两个重要学术活动的论文集。由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环喜马拉雅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研究 [编号15BMZ070]、云南民族大学2015国际教育合作基地项目、云南民族大学2015高层次国际人才引智项目支持。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trans-Himalayanstudies)是当代中国创新学科发展之一,既具有跨学科理论新创价,也具有区域性政策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环喜马拉雅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理论概念,其核心科学价是构造以民族学为基石的、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跨区域学科及其一系列以实证为基础的跨学科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环喜马拉雅研究的成果将对云南省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