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共收录14篇讲演稿和1篇附录。讲演稿是罗兰教授于2006年至2014年间,在北京、成都、泉州、贵阳、大理等地参加会议、举办讲座、参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的主要论文与讲稿的译稿;附录是对罗兰教授的学术专访。这些文章尽显罗兰教授多年来在长时段史的人类学、物质文化与博物馆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心得。
《腐败:人性与文化》是由全球13位人类学家历时几年,对美国、俄罗斯、欧盟、玻利维亚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披阅资料,从人类学角度作出的对全球腐败现象的深刻解读。 从探讨腐败产生原因,到结合经济与社会背景分析腐败、解读全球反腐机构、剖析腐败的传播与发展。作者们指出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全球通病,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于腐败困扰,腐败是一场人性、权力和道德之间无硝烟的战争。当前,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作者从人类学角度而非政治角度解读腐败,是想指出:虽然腐败来自于人性,但文化与制度却可以控制腐败的程度及其危害性。总之,反腐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本书以空间视野下的个体行动者为研究框架,对甲左村近半世纪以来的教育与村寨变迁这一主题进行教育人类学研究。研究发现,学校作为现代空间在甲左村的嵌入,首先打破了村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以抽象知识的学习取代了村寨的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会化过程,从而成为开启甲左村现代变迁的钥匙。其次,在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上,曾经或者正在村寨生活的个体行动者成为进一步推进将变迁的主动力。其中,生活史个案鲜明体现了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现代和本土之间进行身份重构的博弈,以弹性身份参与重构村寨社会现实,而那些不同方式“走出去”的甲左人,则以不同方式的自下而上的跨越城乡空间实践,深刻改变了村寨的存在方式,实现了甲左村空间意义上的向城市的延伸、融合和共生。
全书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聚焦,将其视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基础和纽带,通过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对与媒介记忆有关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民、历史记忆、新闻记忆、文化记忆和国家记忆、世界记忆等进行了全面勾勒和客观介绍,对其产生的根源、呈现的样态、发展的轨迹、研究的特点和未来的走向作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包括媒介记忆在内的各种记忆在当下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可能具有的新优势和新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辟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的位置在哪里?舍勒坚信,它绝不在生物冲动、心理能量、强力意志的系列上,也不在单纯的理智和观念的系列上,换言之,人的定位既不在自然生命之中,也不在纯粹精神之中,因为“人的本质及人可以称做他的特殊地位的东西,远远高于人们称之为理智和选择能力的东西”。 人的位置就在于没有定位和趋向于定位之中——X,这个趋向于定位X有如一条生命力的洪流由下而上奔涌,把生命强力奉献给精神价值。这整个奔涌着的生命洪流的动姿,按舍勒的概括,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