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历史人类学和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视角,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城的历史进行了整体研究,呈现了看似小小 孔道 的巴塘在其城市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多元文明交汇与 大通 的作用。本书通过描绘巴塘民族互嵌的整体社会生活、挖掘民族地区城市作为方法论单位的重要意义,详细呈现了巴塘的文化复合性和开放包容性,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过程,为更加高效、恰当地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平台提供案例参考。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 的我们?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 其他物种,成为 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 画面感的开篇,以及“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进化的,人类又该如何继续走向未来。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 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 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松茸作为一种新的跨国流通商品, 其产业链连接着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多个 。松茸世界包括采摘者、科学家、交易者、森林管理者、市场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行动主体。在这个网络中, 合作不仅仅存在与人类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学术界与非学术界之间, 也存在与人与自然界之间。作为一本松茸场域研究的经典合作民族志,本书展现出 化经济下人类学研究的新路径。
人的境况(第2版),(美)汉娜·阿伦特|责编:毛衍沁|译者:王寅丽,上海人民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责编:毛衍沁|译者:王寅丽 原价 ¥85.00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21-06-01
《国外民族政策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美国、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和加拿大七个国家民族治理实践与经验的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各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形成与演变的复杂背景。通过对其应对民族问题的政策及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了不同治理模式的效果与经验教训,同时也展现了民族治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呈现了丰富的国别研究案例。无论是对民族学、政治学领域的研究学者,还是对就国外民族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有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
作家兼人类学家基伦·纳拉扬(Kirin Narayan)将民族志研究与文学写作巧妙地并置,通过对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以及多个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人类生活经验。提供了有关故事,理论,地点,人物,声音和自我等主题的实践练习和建议,展现了一种生动的民族志写作的探索。适用于创意写作专业的非虚构写作学习。其中,纳拉扬也分享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和作家的经历,以及契诃夫的作品如何影响了她的写作方法,使本书成为集写作指南、传记和文学分析于一体的有趣书籍。
所谓“双面人”,即指那些在“古今之变”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程村”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史记”。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个人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
“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情感主义”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 、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 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 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
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深刻的、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 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 互嵌式社区 向 互嵌式社会 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写作立意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引入体育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尽力在内容上将一些人类学基本概念阐释清楚,并详细介绍了书中出现的研究体育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列举了他们的基本观点、代表著作,以及他们对体育研究的贡献,以便非人类学专业的读者阅读。全书从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选择了文化人类学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和研究主题,对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关于体育与仪式、体育与游戏两个理论谱系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深入剖析了体育与殖民主义、社会结构、民族主义等人类学核心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阐释部分,本书选择了文化主义、全球化、世界体系与大型活动等人类学经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讨论了在人类学视阈下如何对体育话题进行解读。本书最后回归研究案例,以社区专题为例剖析了体育在不同国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我们怎么发展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为什么我们存活下来,而其他的人科物种都灭 了?考古人类学家又是如何通过寥寥的化石证据,抽丝剥茧,揭秘数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演化的故事,比任何其他故事都 让我们着迷。我们的好奇心永不满足,总是不断在问:我们是谁?来自哪里?本书对人类演化历程提出了全新的疑问,也给出了崭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 “这是一个侦查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由考古学记录组成的犯罪现场。和通常的犯罪现场一样,证据很不完善,让人激动,也让人抓狂,我们的任务就是试图推演出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以及背后的驱动力。”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 的“邓巴数字”提出者,以社会大脑假说和时间分配模型为侦破工具,犹如 敏锐的侦探,一步一步拼接出人类演化的完整图
本书从拉康派视角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不同于其他论述拉康的学者,芬克博士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他所实践的拉康派的倾听、提问、标点、切分和解释技术,并且使用自己案例中的临床片段,详细地检视了对梦与幻
文化人类学者罗伯特·H.路威在1907年、1910至1916年间、1931年间数次来到北美大平原的乌鸦印第安人保留地展开田野调查,观察这支美洲原住民的社会形态。 在路威考察的时期,乌鸦印第安人已经与外来者接触并接受了一部分西式物质,如 支和马匹,但传统的乌鸦风俗尚未泯灭。在与乌鸦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期间里,路威学习他们的语言,观察民族仪式,寻访当地报道人,见证当地人的生老病死,完备地记录下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乌鸦印第安人生活的每一种细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考察持续的二十四年间,路威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乌鸦印第安人》正是这批资料的精髓。本书从日常生活、亲属关系、口承文学、战争、信仰、仪式等方面,扫描了乌鸦印第安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堪称是细致入微的“照片式”记录,被誉为“美国人类学中真正经典的民族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 其他动物,走出—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巫术→ →科学”。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 ,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 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其文笔清丽,义理明畅,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思想领域的 中国化 ,构建人文社科领域的中国话语等,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文社科学者的使命,本书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主要包括中国民族学之创造型阐释的民族学转型发展,新时代特色的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以及有批判意识的学术性文章计19篇,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其中不乏民族学领域权威专家学者。
本书全面回顾了历史上最为重要的10次疫情,如:天花、疟疾、结核病、斑疹伤寒症、大流感、艾滋病等,进而探讨了传染疾病与人类的未来。该书不仅仅单调地叙述疾病的症状、统计数据与发病原理,而是讲述了疫情背后那些时常被遗忘的故事,以及疫情导致致命的后果的来龙去脉。本书的独特之处是采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几百年来一场场重大疫情如何塑造并迭代了我们所依托的社会。每一场疾病都被放置到了多重视角之下,探讨其如何形成,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历史、宗教传统、社会动态和科技。通过疫情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本书认为传染病是塑造我们的世界的一股主要的推动力量。它的趣味在于结合了科学与历史,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的社科学术类书籍。
男性为什么不哺乳? 人类为什么会为了享乐而不是生育而性交? 为什么只有人类女性会经历更年期? 为什么人类男性会成为数不多的照顾后代的哺乳动物之 ? 关于人类性征的进化,没有人比贾雷德 戴蒙德更有资格做出解释。本书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 的模式的, 括女性的 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 、离 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通过 个个有趣的案例,戴蒙德帮助我们梳理了人类性征进化历程的多个方面,写出了 迷人的、令人惊叹的 之作。
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共享、多样性、两性关系、泛灵论 本书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这些经典问题,希望为读者打开进入人类学的大门。
欢迎来到人类进化博物馆,导游智齿和消失的肾脏将带领大家参观这个古怪的博物馆。从鸡皮疙瘩到皱巴巴的手指,从打嗝到停不下来的器官再到消失不见的尾巴,17个展厅17大身体主题,100 密集知识点轰炸;牙齿、皮肤、肌肉、足部、毛发、尾骨……从头到脚,告诉我们不为人知的人类进化秘密。图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配图色彩鲜明、诙谐幽默。这本书就像一份博物馆游览指南,让孩子们置身于人体博物馆之中,来一趟时间与进化的旅程, 适合7岁 儿童阅读。
本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