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7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1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及信仰仪式等方面的情况,梳理了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并采用比较视角做了分析论述。本书还增补了林耀华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凉山彝家进行后续考察写的两篇文章《凉山彝族今昔》和《三上凉山》。书后附有导读文章和林耀华先生学术年表。自本书写作之始,林耀华先生对于凉山彝族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提出了以家支和奴隶制为核心的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并持续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其社会发展和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 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 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本书是人类学导论性质的书。书中简要介绍了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及主要的方法、研究内容等。之后又分专题集中探讨了诸如亲属制度、族群归属、各种仪式、政治体系、全球化及本土化等核心话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例证,展现了人类学广阔的视野和比较研究的视角的重要性。
地球危机下,政治朝向何方,众生回归何处? 近五十年来,全球似乎进入了 大倒退 时代:一面是难民潮、民粹崛起、贫富不平等加剧等政治经济危机,另一面是气候恶化、病毒入侵、生态巨变等人类生存危机。人们试图在越来越不宜居的地球找寻安身立命之所,在早已失去共同愿景的迷惘中探求方向所在。在本书中,当代西方思想巨匠、科学社会学领军人物、法国著名学者布鲁诺 拉图尔浓缩行动者网络、重置现代性、盖亚学说等毕生理论精华,在今日世界经历的不同事件(气候变迁、去管制化、移民、不平等现象暴增等)之间建立起了关联,厘清了看似混乱、实则极为自洽的全球情境,为新世纪的关键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展望。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幻梦破灭、 人类世 危机愈发凸显之际,他提醒我们发现 在地 与 临界区 的丰富性与重要性,由 生产系统 转向
掌握白人的语言,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 几百年来,黑人竭尽全力模仿白人,希望由此变成堂堂正正的人。黑人与白人为何无法建立正常平等的关系?在本书作者弗朗茨 法农看来,这种扭曲心理源自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伤害。法农出身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是法国黑人作家、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法农深刻意识到殖民主义对人精神上的异化,并将这种异化形象地称为戴上 白面具 。与此同时,法农还敏锐地指出不仅是受到歧视的黑人,作为歧视者的白人本身也受到种族主义观念的禁锢,成为殖民意识形态的受害者。由此法农提出 : 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解放出来。 只有真正消除了黑人性与白人性的对立,一种属于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到来。 今天,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 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 剧场 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其中疆界等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反而不是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 符号学 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 类型 ,尼加
本书是作者对非洲尼罗河下游苏丹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生存状况和政治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努尔人的生态环境是与其文化的适应性的介绍,尤其讨论了努尔人的政治制度,包括其宗族制度和年龄组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裂变原则上的无国家权力的政治模式。通过对这个与西方国家制度不同的非洲部落政治体系的田野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开启政治人类学的挑战性问题,即在一个没有国家和统治的部落中,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论述,被认为起到了人类学认识范式更新的作用。
《民族的重塑:为什么我们惧怕和需要民族》为 2021年歌德学院(中国)翻译资助计划 项目,由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阿莱达 阿斯曼(Aleida Assmann)撰写。此书2020年11月出版,随即引起热烈反响,登榜《世界报》、西部德国广播电台5频道、《新苏黎世报》、奥地利广播电台1频道2021年2月非虚构类图书榜单,排名第二;同时,作为 德国和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精选哲学,社会学,法律和文学等方面的精品德国图书 列选 2021年歌德学院(中国)翻译资助计划 ,由 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获得者韩瑞祥翻译。 民族一词在德国的禁忌化导致了启蒙的欠缺和对德国民族的意义及角色的探讨不够深入。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意图通过她的新作来激发这样的讨论,她主张重塑一种新的德国民族形式,这种民族将自身理解为民主、多元的公民社会,且能够以团结的方式迎接未
《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比较/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著作,主要对 蛮野 的美拉尼西亚母系社会里的性及 文明 的欧洲父系社会里的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两种社会里的性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情结如何在母权和父权社会中通过神话、梦、亵语等发展出来,批驳了弗洛伊德的文化起源自图腾宴的观点,通过详细的论证说明精神分析学说推崇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是父权社会的现象,并非普世现象。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 中国人或西方人 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本书新版对旧译本做了全面修订,尽可能还原了日文术语和文献。
人类学在当下中国社会里依然具有启蒙的意义 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当中复杂的世界构成。在人类学的理解中,所有人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哪怕外在差异再大,也无法同彼此间所共有的东西相提并论。这是一门真正强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学科,有助于推动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而只有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我们社会才有一个可期的未来。
本书主要论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期(1922 1972)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当时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及其交锋。这一时期的人类学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后续至今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和评述了包括现代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说,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贝特森、利奇、玛丽 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著名人类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著作及其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到减弱影响的过程。书中所论述的这段时期正是现代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其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这一学科的主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论述学科发展历程时,联系民族志和
维尔纳 桑巴特,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曾与马克斯 韦伯、费迪南 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即是桑巴特从马克斯 韦伯著作中得到启发后的著述,本书思考了犹太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了犹太文化中信奉律法、理性主义、商业天才以及在处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关系时的不同道德和社会行为准则等问题,探讨了犹太文化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目睹名人或普通人各种狗血的出轨事件。为什么人类总那么滥情?难道是因为一夫一妻制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作者根据但不局限于科学研究成果,在书中勇敢、坦然、清晰地洞悉人性,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多偶制,带给读者一种对人类性本能的新鲜认识,帮助人们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多偶制倾向的影响。
为什么有人使用了抗生素还是因感染而去世?为什么有些人肤色浅,有些人肤色深?为什么花园里喷洒了杀虫剂仍有些虫子能够存活?为什么有些成人不能喝牛奶?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进化的角度寻求部分答案,而另一部分答案源自人类历史。 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那一天起,生物体就没有停止过进化,将来也会持续进化,包括人类。时至今日,人类早已成为对进化影响*大的物种。人类激发了其他物种的种群进化,相应地,动物进化也改变了人类的经历。本书结合历史学与生物学,从全新的角度讲述进化的历程,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细节。
《爱尔兰乡下人:一项人类学研究/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一部描述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乡土社会的经典作品,亦是人类学很早研究西方社区的作品之一。 《爱尔兰乡下人:一项人类学研究/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作者用清晰而充满趣味的笔调描述了爱尔兰农村社会文化的方面面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个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乡村中各种行为规范和关系平衡,以及农村与城镇间的依存制衡关系等。 在生动的民族志描述中,作者也展示了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田野里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提问,以及如何分析和提炼。
这是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人类学史首次译成中文。法国当代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弗洛朗斯 韦伯教授,以法国的视角追溯和反思了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学的古典根源与发展历程。在她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欧洲人类学家被划分成 三个贵族部落 和 两个被支配的部落 。 研究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人类学家一度是社会人类学中的王者,他们研究的社会是 原始的 隔绝的 与 环节的 ,代表了人类逝去的天堂。而专攻于亚洲和欧洲的人类学家则受到双重的支配:一方面,虽然他们研究拥有文字文明的社会,但这些社会多被视为欧洲殖民主义下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受到其他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支配。 面对学科的危机与困境,擅长研究小群体的现代人类学,应当如何去调查和分析复杂社会?又如何去处理当代世界新兴的现象与问题? 这本书面向以人类学为业的读者,一部
本书是基于西双版纳田野的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 双重时间体系 指的是该地区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受缅甸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一种二者并接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双重仪式周期交叠而成的社会节奏。从明代以来中华帝国对边疆地带的多重封建是 双重时间体系 形成的主要原因。该书回应了基于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指摘。诸如版纳这类社会是多重文明关系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边疆广泛存在。中国历来的边疆治理都充分宽容文化混杂的特点,其制度核心精神恰恰是为边疆提供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空间。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曾于199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编是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初对凉山彝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的成果《凉山彝家》,曾于194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编至第四编分别是 凉山彝族今昔 三上凉山 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 ,均是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多次再访凉山后根据新情况所写,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地区发生的种种喜人变化。本书将林耀华先生有关凉山彝族研究的成果编排在一起,展现了林耀华先生从事民族研究的长期持续性、严谨性,是中国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立场,对中国厕所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和深入的探究。作者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对排泄物的利用、公共卫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发展的变化,展现出以公共厕所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厕所革命的意义。并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公共卫生现代化进程做了横向比较。 作者认为,目前进行着的这场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为人们所自觉到的观念的深层,亦即涉及到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并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一般人民的生活品质,满足普通民众获得清洁、舒适、安全、便捷以及很有尊严感之排泄环境的美好需求。
克莱顿教授在本书中强调突现被作为理解科学、意识和宗教的一种新范式。他回顾了突现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定义,评价了自然世界的突现现象及其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复杂性突现的现象需要的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不可还原层次上的解释。这种突现模式既不是对于大脑状态的还原,也不是对于心理实体或灵魂的证明,而是向我们介绍一种关于意识问题的新路径。当然,这种突现模式也支持了对心智的常识性理解,思想和意图确实会产生因果影响,即使意识是大脑的突现属性,并且仍然依赖于大脑。
全书共十七章,分别是导论、环境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企业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营养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灾难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应用考古学、应用体质人类学和灵长类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本书是一本政治人类学导论书,旨在探讨影响全球秩序的各种地方性情境和权力关系。书中采用了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家的案例,对西方殖民地国家和非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展示出了人类学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如何能有力地揭示出隐藏在国家正式机制背后的各种力量,而这种视角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的微观动力学的研究和对地方化过程和全球化过程之互动的敏感。在这一视角下,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国家恐怖和民族暴力的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和关于权利、性别和文化的政治所具有的解放潜力。
这是本研究从史前到现今肤色社会史的书,它展示了我们身体明显的特征如何以深刻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在引人入胜的广泛讨论中,作者从皮肤色素沉着的生物学和进化开始,解释了随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肤色是如何变化的。她探索了黑色素和阳光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快速迁徙、度假和选择可能导致肤色和环境不匹配的其他生活方式的后果。 本书插图丰富,解释了为什么肤色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物特征,一种带有文化感知的进化产物。它考虑了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如何创造和使用刻板印象,以及对于深色皮肤的负面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并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作者举例说明了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对肤色的态度有何不同,她认为了解肤色的演变和社会重要性有助于消除基于肤色的歧视和种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