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当中,偶尔会遇见意想不到的幸福,这些短暂的幸福足以抵抗风暴与潮汐的侵袭,永远留存在记忆里。这是一些日常琐细却意义深远的幸福,它们涉及关于个体孤独、过去未来、人我关系、肉体感官以及时空关系的议题,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结构。随着书中到处可见的私人经验,作者渐次勾勒了自身的画像,如同一本没有依照时间顺序的航海日志,展开了一场与读者-见证者的对话。 丛书简介: 会饮 英文为symposium,古今均有不同学科的智慧之人相聚清谈、百花齐放、氛围轻松自在的含义,与 会饮 收录跨学科、高品质文风轻松而不失智慧的图书的原则相符合。
如果说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基础经验,那么年龄只是一种被社会切割的时间概念,因为年龄根本无法确实体现我们与时间的真实关系:青春未必欢愉健康,年老也未必衰竭哀伤。欧杰透过年龄这个表面看似客观,其实已经成为社会隔离与禁制起源的制约工具,重新提问年龄在生活中扮演的意义。他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和作家的优美笔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年龄与时间、年老与死亡的另类思考。 丛书简介: 会饮 英文为symposium,古今均有不同学科的智慧之人相聚清谈、百花齐放、氛围轻松自在的含义,与 会饮 收录跨学科、高品质文风轻松而不失智慧的图书的原则相符合。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本书是《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的第二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共收集了国内外 50位人类学家以中文写作的59篇田野故事。全书分为 五感 六欲 七情 八荒 四个篇章,集中记录了人类学者或惊或乐或喜或悲的田野经历和感受,不仅拉近了各种 他者 的距离,还揭开了人类学这一学科看似遥远而神秘的面纱,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自1900年起,人类寿命已增加了30年。30年几乎是17世纪人类的正常寿命长度。如此非凡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职业生涯、爱情、家庭生活、与世界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含义。 从50多岁起,人类开始踏入位于成熟与衰老间的间奏期。从此时起,我们开始懂得何为需要捍卫的珍贵之物,何为无理智的觊觎,何为理应期待的美好。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年龄,这份来自命运的暧昧礼物?长寿的挑战不就是裁判厌倦与狂热、新生的恩赐与遁世的不幸吗? 本书将探讨如何过好生命中的这一重要阶段,获得长寿的智慧。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把人类囚禁在现代都市这个“人类动物园”里。超级部落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噪音、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空间拘束、过度拥挤、高度刺激以及孤单和无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暴力、战争、自杀、恋物癖,等等。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出路?未来的世界越越来越拥挤,原始部落的猎人,乔装打扮成文明开化的超级部落公民,正在苦苦挣扎,试图使自己古老的遗传特征与超常的新环境协调一致。对超级部落人而言,展望未来颇有有趣;但等到我们的孩子成年承担把握时局的责任时,人类面临的问题无疑将是生死攸关的严峻问题了。《人类动物园》中,莫利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人的宿命。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 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一行禅师著的《活在此时此刻》讲述了一行禅师的一生。每一个故事都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他向我们展示全神贯注活在此时此刻的意义。如果你身处繁重的工作,感到焦虑或内心迷惘,无法获得平静与归宿。这本书将使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 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 吸引力的一本,作者依迪丝·汉密尔顿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 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希腊精神》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介绍了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宗教;介绍了古希腊人的精神与理性以及古希腊人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
本书是德国知名女性哲学家安内马丽·彼珀关于善与恶问题的随想录。全书从日常生活、科学解释、哲学解释、文学作品中对善与恶的思考等方面讨论了人类的善恶问题,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是一本既具有思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专享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尽你所能,行优选的善。”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何谓“优选的善”?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与被称为历史记录强棋士的羽生善治,两位拥有很好智慧的名人围绕着“十年后,百年后的世界将变得如何”展开对谈。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带来的医学革命……话题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扩展到人工智能的界限与可能性。人类的直觉究竟是什么?人类将来是否真的能够不老不死?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热烈讨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哲学反思。今天,我们居住的不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信息和通信狂热的后果。现实的计算
本书由意大利 经济史学家卡洛·奇波拉撰写的两篇幽默短文组成。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以轻松的笔触,严肃地探讨了人类社会中有关愚蠢之人的5条基本定律。奇波拉指出:人类生存的 威胁,是愚蠢。愚蠢之人始终如一地给别人添乱,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其结果只会拉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社会要想不被蠢材拖垮,唯有依靠其他成员的加倍努力。 《胡椒、葡萄酒(和羊毛):中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前进的动力进行了另类解读,描绘出一幅不一样的历史前进画面:罗马帝国亡于铅中毒,古代北欧人南下劫掠是因为害怕面对悍妻,隐士彼得鼓吹 是为了获得东方的胡椒,给饮食加点味道……历史有许多的可能性,小小的一粒胡椒,也可能引发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 全书短小精悍,诙谐幽默,论证严密又通俗易
在本书中,马斯洛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这个概念,还自述性地解释了其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除了自我实现,马斯洛还深度探讨了男性和女性的认知、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协同作用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
本书追溯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演化进程,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到当代的各种形式,既有对关键概念和方法的解释,也介绍了弗朗兹 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埃文思- 普里查德、玛格丽特 米德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类学家。
在这部 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 ,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象征的贫困”,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控制社会”(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 大多数人现在 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