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运营的理论总结和核心经验分享,包括机制篇、实务篇、技术篇、互动篇、团队篇、品牌篇6个部分共36式。本书叙述了学校从0到1,推动体制改革,坚持品牌驱动,注重源生内涵发展,实现全员全媒体转型的历程,并分享了上海交大新媒体运营成功案例。本书也提及了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 痛点 ,并就高校新媒体运营中普遍存在的难题,提供了上海交大运营团队的解决方案,贡献了交大人的智慧。 本书适合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研读,也适合从事或有志于深耕新媒体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是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 连接 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 范 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判史》当会有所收获。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是一本媒介人类学著作。媒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但媒介的重要性有时会凌驾于日常惯习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时刻呢?在危机降临或者胜利凯旋的时候,媒介怎样在公众中打造出一种社区共同体的感受,并且塑造人们的个人行为,或者让我们相信它有这种能力呢?在媒介饱和的时代,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对仪式性行为的认识。它把仪式与权力、管制和监视等问题直接联结起来,并且探究了媒介构建的仪式空间 媒介的权力在其中得以合法化。
本书对事实核查的嬗变做了一个从里到外、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拆解和分析,并探析了这一社会事实时代的结构性发展趋势。本书发现治理的权力不再仅仅存在于国家之中,而是存在于诸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的网络之中,大众媒介的把关技能被转变成服务于治理权力的方式。互联网时代我国内容审核实践和职业的兴起,是中国迅速迭代的媒介格局变化的内生性需求,既是一种政治需要,又是一种职业技能,该模式改变了权力直接介入到内容生产环节的态势,把对内容治理以一种较为职业化或者专业主义的面目呈现出来。
......
数字化时代,对世界性通讯社的研究和讨论仍然是把握信息生产消费逻辑,理解 信息传播格局,探索信息治理路径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通讯社数字化转型和探索的历程、路径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描摹和解读世界性通讯社作为一种媒介组织,如何在过去30余年 资讯市场和信息传播规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我定位、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到产品体系、经营模式、发展策略的一系列调适与创新,以期为进一步把握世界性通讯社价值流动规律和未来发展走向奠定基础,亦为其他媒介组织的数字化探索提供参考。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革新与传媒市场进化,传统上基于小样本抽样调查、主要针对电视收看行为的收视调查方法已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多屏时代视听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跨屏时代的视听传播/新闻传播学文库》关注此核心问题,以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融媒体时代视听信息的传播效果测量。作为传播效果的理论范式之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有助于建构媒介产品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放入同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涵盖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次,给出个体-人际-社会三者之间影响的流动性假设,为本研究综合的、历时性的传播效果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产品成为科技应用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 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为数字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 同时,思维能力正在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世界,设计思维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在艺术学科中,设计思维 多地被应用于设计领域,如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在实践层面上。 也兴起了一些将设计思维应用于具体实践的创新组织机构。 本书聚集于数字产品的策划与设计,是以数字产品的制作为切入点,以产品经理的视角为叙述线索,重点描述如何从无到有策划、设计、制作一款数字产品的完整过程。在整本书的叙述中,涵盖了从数字产品的创意开始,到产品原型为止的制作方法和流程,极大引导了数字产品的设计和制作。
本书从伦理、道德、法律三者关系出发,将应用伦理学相关理念与 综合档案馆管理理论相结合,构建档案管理责任伦理的价值维度。通过实证研究,对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主体、伦理客体的角色进行定位,阐释由于权利分配、职能转型、权责归属引起档案管理伦理主客体之间的新伦理问题。明确主体行为选择中责任伦理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类型与特点,以档案管理与责任伦理同构的价值导向为起点,辨析 综合档案馆与各主体间的责任伦理关系。从 综合档案馆履责的时间、空间与对象三个轴构建以 综合档案馆为核心的三维责任关系网,提出以制度、规范等为载体的档案管理责任伦理“他运行”机制。
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云贵川、甘肃、陕西等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新闻传播起着其他社会力量无法取代的协同创新作用。本书从分析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业界的“产-学-研-用”作用入手,揭示了新闻传播如何助力西部七个省区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书中的观点与大量案例可以给广大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基层干部与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从话语权角度切入,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研究不同阶层微博话语权的行使状况及其影响力,探究微博给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层人群所带来的变化。 常态下的微博话语权结构体现为严重的失衡,特殊时期微博话语权结构体现为话语的流动和聚合。微博的话语权格局既是现实社会话语权失衡格局的映射,同时也改变着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格局。 微博等平台,给予了社会个体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出现了信息超载、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沟通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构建清朗的的网络空间和话语新秩序。
本书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以北京城市传媒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深度剖析其在服务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特大城市治理领域开展融合创新的基本历程、主要路径、特色理念、发展战略。在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融入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媒介深度融合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个案。
......
本书聚焦青年文化生态、学习就业、社交婚恋、网络世界和生活选择等方面,力求通过网络热点事件洞察“网络青年画像”,走进青年,了解青年,把准青年脉搏,为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 。阐释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生命体”,青年在网络上的轨迹构成了每个青年独一无二的“互联网脸谱”。重点表述了互联网可以勾勒青年的兴趣爱好、留存青年的成长踪迹,也可以印刻青年的思想动态,借助这一特点培养青年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等。
主要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专业;次要面向新闻传播大类中的另外几个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本文从话语权角度切入,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研究不同阶层微博话语权的行使状况及其影响力,探究微博给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层人群所带来的变化。 常态下的微博话语权结构体现为严重的失衡,特殊时期微博话语权结构体现为话语的流动和聚合。微博的话语权格局既是现实社会话语权失衡格局的映射,同时也改变着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格局。 微博等平台,给予了社会个体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出现了信息超载、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沟通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构建清朗的的网络空间和话语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