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力的测量指标大致有三种类型和测量方式。第一类是简单性指标,即直接使用网络的相关参数,如将社交媒体的转发量、粉丝数、评论数等作为指标。这类指标的优点是数据采集快,结果呈现直观,容易看明白;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如指标的含义比较单一,解释力有限,分析范围有限等。第二类是关键性指标,即针对考察任务专门设计、由少数关键参数构成的指标。这类指标的好处是参数较少,数据采集较容易,模型相对精练;但往往会出现指标效度不高,或参数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三类是综合性指标,即用多个参数来建构指标模型。这类指标的优点是解释力较高,层次多,能够呈现所考察对象不同维度的特征;但由于参数较多,模型建构难度大,要建构有解释力的模型需要过程,也容易出现由于参数多解释不清的情况,且数据采集周期长,数据处理复
本书聚焦治理现代化与传播社会化浪潮中全球政府运用社会化媒体传播致力于公共治理和公众互动的活跃全景,从学术研究和整体实践上探讨其格局、角色和功能,基于国家地域空间立体梳理全球政府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突出进展,基于虚拟社会界面分析全球政府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典型策略,基于政府善治目标呈现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特色案例。以体现治理策略现代化运用并适应传播策略社会化的过程为目标,在全球政府治理理念与社会化媒体特质之间寻找共通规律,为政府推进公共治理和实现公众互动拓展新空间、建立新思维、探索新策略、开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支持、框架启示和策略借鉴。
传播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出现,在线信息的涵义、传播模式与传播行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在线信息传播研究不能囿于传播学的定性分析与案例研究,应广泛借助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复杂网络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了更好地探讨和解决社交网络中的谣言、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网络暴力等传播问题,本书借助传染病模型、动力系统理论、复杂网络分析和计量分析来计算社交网络上的各类传播行为、传播规律与传播可控性,探寻和建立各种传播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服务于网络舆论空间的治理。Web3.0时代,社交网络上的在线信息的裂变式扩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左右着人们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在线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很容易诱发线下的舆论效应和群体行为,正如阿尔
随着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变迁而兴起的互动新闻,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和信息报道进行互动的叙事性视觉呈现。如今,互动新闻正处于一个连结点上:它既是传统新闻编辑室的组成部分,但又足够新颖,从而能为新闻行业贡献创新
《新媒体4.0》是哈佛大学出版社长销17年的经典之作,历经4次修订,全面整合了新媒体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搭配新的典型案例,为读者完美地呈现新媒体的全貌,是媒体融合领域的推荐参考,是媒体从业者和研究者的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领域的变革趋势;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业态的多样性;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传播战略、现代
本书收录了赵子忠教授近十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主要内容为智能媒体研究、5G 媒体研究、媒体融合研究和社交媒体研究。Web2.0时代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理念,推动了新媒体理论创新和各类业态创新。We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极大地加速了传统媒介的转型与革新。2024年是中国媒介融合进程的第十个年头,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媒介生态的深刻变迁与重塑。本书是作者精心编纂的论文集,主要聚焦我国媒介格局发生的历史性新
本书初版于2019年出版后,逐渐被一些新闻传播学院校选定为教材,同时也被选定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材并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 教材二等奖。在党的二十大相关精神指导下,鉴于当前社交媒体发展的新情况和新态势和我国社交媒体发展中呈现的独特性,本书对 版进行了增订。主要新增了四个章节约10万字,内容包括平台、社交媒体与人工智能、社交媒体传播理论与模型、社交媒体大数据:方法与素养,并为本书添加了较多的图片。使该书研究 具实效性、理论性 强、 贴近教学。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网络直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为了全面提升网络直播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播能力与直播效果,本书从网络直播概述、网络直播准备、网络主播与经纪公司、网络直播策划、网络直播文案写作、网络直播拍摄、网络直播技巧、网络直播的商业模式、粉丝的经营与管理、网络直播伦理与法规十个方面构建全书框架,突出网络直播基础理论与实战技巧。本书有五个特点:一是内容充实,观点新颖;二是精简易学,实用性强;三是读者明确,针对性强;四是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五是体系完整,材料丰富。 本书的出版,对于正在从事网络直播人员来说,有利于其进一步提升直播能力与素养;对于即将从事网络直播的人员来说,有助于其迅速入门并快速提高其直播能力;对于网络用户来说,有益于其做网络直播文明用户。本书的出版有助于
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是实现发现群体、认知群体以及引导群体等应用的基础。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中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聚集机理与群体发现方法,群体情感与群体影响力的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以及群体行为演化机理与检测引导方法等。本书 次比较全面地揭示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聚集的复杂交互关系和互动规律,为开展社交网络群体行为认知与分析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神经美学是在世纪之交诞生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主要是将脑科学的技术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结合,探究美的本源以及美的意义。神经美学是美学领域在世纪的重大突破。 本书以神经美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研究新兴的移动端视频的审美。研究梳理了神经美学与移动端视频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移动端视频的视觉艺术特性,探索了移动端视频的审美过程,探究了移动端视频的美学变化。在这之上还进一步研究了移动端视频的艺术性与其审美方式的变革。
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是实现发现群体、认知群体以及引导群体等应用的基础。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中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聚集机理与群体发现方法,群体情感与群体影响力的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以及群体行为演化机理与检测引导方法等。本书 次比较全面地揭示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聚集的复杂交互关系和互动规律,为开展社交网络群体行为认知与分析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基于互联网网络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本著作从网络信息服务及质量评价、用户采纳行为到用户体验等方面对与项目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进行层层递进、系统的概括和综述;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用户体验的层次维度设计和动态阶段框架,并结合用户体验对于网络信息服务采纳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 加全面的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络信息服务采纳行为模型。根据理论框架,对移动数字阅读、在线旅游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实证研究体系。接着,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不同的网络信息服务产品构建基于用户体验的质量评价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权重,继而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质量评价。
互联网传播技术带来连接一切现实的可能性,释放了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社会沟通与对话的主体不仅仅是组织结构型的,更是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间的。在个体生命底色上跨媒介叙事如何能与社会达成有机联系,社会多元主体间交流中如何遮蔽与揭示出其背后的权力博弈,事物发展中过程性、机缘性、生成性对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社会转型如何从宏大叙事向微小叙事转变,为什么个体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这些都是生命传播中力图回答的问题。
本书为廖祥忠教授多年治学、治校的思想集成。本书从典礼育人、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及数字媒体艺术等四个方面精选了35篇文章,全面体现了作者在传媒高等教育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发展、新文科建设及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系统性思考与前瞻性判断。作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开拓者、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廖祥忠教授这本文集可以为学术界理论研究、业界前沿实践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