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稿怎样写到位》是 人民日报记者说 系列的第五本书。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经验总结,结合具体案例,对比初稿与见报稿,从真实、结实、平实三方面,着重探讨报道写作中的文风问题,对好稿的好文风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作者在讲述好稿 出炉 过程的同时,提炼总结了写稿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本书可作为日常新闻采访写作的工具书。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 通信社会 (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本书针对成年人的语言特色和发音习惯,精选大家喜闻乐见的绕口令、贯口、气息训练三类内容进行专项训练与指导。 把绕口令与系统的语音知识相结合,用简明的文字归纳了最重要的普通话实用知识(声调、标调、轻声、儿化、 啊 的音变等);文中附有几十段可以用快板节拍练习的绕口令和贯口、气息训练材料,还可用于舞台表演。 简明注音,并标出了训练重点,方便学习者练习使用。全书配有音频、视频,方便聆听模拟、模仿、记忆。
《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对新媒体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讨了新媒体的优势、类型,用户特征,新媒体的宏观管理、微观经营,网络谣言及其管理、新媒体舆论及其应对原则等。第三版对数据、案例等做了更新,反映了国内外新媒体研究的*成果。本书适用于新媒体研究者、教育者、从业人员及新闻传播专业各类各级学生,亦可用作在职培训教材。
何为地理媒介?麦夸尔说:地理媒介是 在现代城市中与不同媒介平台的空间化过程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条件 ,,表现为四个交叉关联的维度:融合、无处不在、位置感知和实时反馈。地理媒介带来了什么?麦夸尔又说:网络数字媒介在城市空间中扩张,成为强大的时空机器,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感官、社会组织和文化规范。
媒体考古学是近年来在欧美主要国家媒介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术旨趣和方法论。它旨在以知识考古的方式揭示媒介历史中的连续和断裂,为理解历史和人类未来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全书15章,除去导论及后记外,首次收集在美国出版的媒体考古学著作,反映了欧美有关欧美媒体考古学的*成果和前沿进展,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成为丑闻的事件是否具备内在的 丑闻性 ,或者说,确实存在本身就会演变为丑闻的事件吗?在《丑闻的力量》一书里, 丑闻 这一概念重新得到了审视。丑闻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由公众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念则由媒体叙事建构。丑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能够挑战现有体制,削弱其合法性。在丑闻的制造过程中,传媒起到了整合作用,它将真实事件解释为公众有目的性的行为。 通过对当今大众传播中大量丑闻的讨论,艾赫拉特得出了全新而令人惊奇的结论:丑闻是建构出来的观念。 艾赫拉特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童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事方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对
本书是针对农民工家庭的传播研究,重点考察家庭的流动与变迁,既有理论张力,也有充分的经验材料为证据。作者从家庭的策略传播、代际传播、仪式传播、时空传播、媒介传播等分别进行论述,并将落脚点放在农民工家庭的阶层再生产或者循环上。作者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家庭团结与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媒介承诺成为重塑新的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该书为播音主持方面的培训性一般图书,旨在针对播音主持进行专业性训练,以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针对演讲能力的提升进行综合性训练。书中含播音主持的音频资料,以二维码形式展示。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对训练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的意义进行概括总结;对语言基本功训练、能力扩展训练(包括礼仪姿态,语言组织能力,表演技巧,朗诵、贯口、快板等)、模拟实战专项训练及与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相关的易混淆的几种语言艺术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对比训练。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探讨的是智能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身处智能数字化时代,这一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索出发。理论方面,作者融合了当下较为前沿的媒介平台化与平台社会研究、媒介与技术研究、媒介的物质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范围内,这些理论成果在新闻学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属于较为新颖和前沿的,突破了国内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资源。实践方面,作者结合当前我国新闻行业的实践成果,对多家媒体(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化平台)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创新发展进行调研访谈,前沿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 过滤泡 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 智能隔离状态 :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 互联网历史 ,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二是质化方面从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口述史、民族志、深度访谈、个案研究、扎根理论等方面进行讲述;三是量化方面从问卷调查、实验、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方面进行解析;四是从微纪录片创作、短视频创作、非虚构写作、信息可视化制作、互动作品设计与制作方面进行创作方法讲解,进而让读者对非遗传承传播方法有深入了解,并为非遗文化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可行性路径。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本书由威廉 弗卢塞尔的二十篇演讲稿和一种 使用方法 组成。弗卢塞尔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细微之处,洞察到装置 化人为物 的机制及其引发的事关人类存在的空前危机。他提醒人们警惕装置对社会生活的入侵,并探索了人类在装置化的后工业社会中获得解放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弗卢塞尔呼吁人们停下匆忙迈向文明之深渊的脚步,重识爱、艺术与共在的力量,绕过行将失控的装置化体系,打破异化的象征符号,最终回归人类自身。
书名:融合新闻学 装帧:平装 页数:284 版次:1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字数:350千 书号:978-7-5491-2425-1 主编:陈伟军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6开 印张:17.75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追踪数字时代全媒体发展趋势,既注重融合新闻技术、理念的阐述,又结合传媒实践及业务形态变革,针对国内外主流媒体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全方位透视融合新闻的各种形态,包括数据新闻、H5 新闻、短视频新闻、移动新闻直播、VR/AR 新闻、新闻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融合新闻生产,构建了融合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实践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的边界:〈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编》主要探讨了保障知情权、言论自由的边界、新闻采编的边界、媒体的自律及消息来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料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还原,进而提出分析与评价。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主持传播研究专业集刊,以 立足中国传播实际、立身全球传播局 为办刊宗旨,主要汇聚该研究领域的相关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努力打造成国内外主持传播学术研究平台、跨学科交流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展示平台,推动主持传播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的有效提升。本期《中国主持传播研究》预计收录20篇左右论文,聚焦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同时,邀请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任志宏、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岩、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辉等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前沿观点,使之让理论关照实践,让实践回归理论。通过最终研究成果的呈现,进一步引领主持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主题报道。一是 中央精神组团 报道,包括 一份排头兵报告 一份来自广州的答卷 广州创新英雄 等主题报道;二是 主题活动组团 报道,包括 70年70广州地标(庆祝建国70周年) 我们的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等主题报道;三是广州宣传系列报道,包括 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广州过年的18理由) 美食节(和味亚洲) 财富论坛 图说广州 等系列报道。书中将通过报道文字、版面、精彩图片和作者评析相结合,从而展现经典案例。本书对于党报工作者提高业务素养、总结传播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影像叙事体系亟待建构。本书借鉴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观念,创新性地引入了缝合性原则,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影像 碎片化 叙事模型,完成了从元叙事到 碎片化 叙事和从 碎片化 叙事到元叙事的解构、重构进程,最终实现 碎片化 叙事体系的双向建构,为今后网络影像 碎片化 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构架雏形。
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达雅 屠苏观察全球新闻多年变化的成果,他认为资讯娱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电视新闻商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导致了资讯娱乐的全球化。全球资讯娱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分化,公共新闻和公共领域受到了破坏。同时,全球资讯娱乐对舆论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随着全球传播新技术和替代模式的发展, 全球资讯娱乐领域 的建构成为可能,并将对全球新闻议程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是新闻传播出版总署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学术规划项目 中外传播思想史 的第二卷,作者以媒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隐线,以美国新闻传播思想的嬗变为明线,全面梳理了美国两百年来的传播思想脉络,从自由主义报刊理念、独立报刊理念到芝加哥学派的共同体理念、传播效果理论,再到受众理论、公共新闻理念等,展示了美国传播思想发展全景。本书资料扎实、学术严谨,展示了深厚的功力,填补了传播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