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通过这本《传播与流动》 重新定义传播 ,旨在超越以往 媒体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专注于信息传播的符号、制度和技术维度的中介形式,把传播等同于象征性或修辞性的交流,而通过分析人的流动(移民)、物的流动(集装箱)和信息的流动(手机),进入交通(运输)以及传播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本书汇集了不同学科关于传播、流动性、领土和运输的观点,将 流动性 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传播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将传播历史化和文化语境化,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当今世界技术和流动性的理解。
本书根据威廉 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收录其三十三篇文章,具体分为 表象的礼赞 符号化的世界 基于新媒介的图像的后历史 新的想象力 四个部分,对应着他赞扬生活世界、肯定虚拟性、鼓励超越历史和推动意识维度转向四个层面的数字媒介思想。 基于对虚拟化数字世界的肯定,弗卢塞尔尝试为人类传播赋予新的意义,并形成了其两大基本理论 数字本体论与数字人类学。一方面,弗卢塞尔指明,人类已从异化了的文字符号世界跃入数字符号世界;另一方面,他强调人类本身的扩张,即从所谓的 自然人 (Human-being)转变为 数字人 (Digita-being),进而成为 游戏的人 (Homo Ludens)。 弗卢塞尔颇具预见性地洞察了人类的 数字化生存 图景,呼吁人们警惕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其理论为我们反思当今的技术图像世界、廓清数字迷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 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 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 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 。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 报道身体 (cover the body)的记者 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 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 报道身体 却变成了 报道肯尼迪之死 ,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 叙事 (narrative)、 新闻权威 (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
本书首次通过系统性框架,为读者了解政治行为体如何通过叙事在新环境中塑造秩序提供精彩解读。为了解释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作者探讨了行为体如何设计和形成特定的叙事,以及第三方如何来理解这些叙事并与其互动。本书围绕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概念,通过探究秩序、行为体、不确定性和竞争者四个主题,展现了战略叙事影响权力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化和实证研究作出了贡献。在当下中国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本书的出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重新理解媒介》梳理的内容横跨两年,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近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与报告,包括2021和2022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和全球新闻创新报告,主要针对这两年新闻传播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二部分为新闻研究的新场景与新面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动向进行剖析。第三部分为传播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着重从新技术对传媒的影响角度重新解读当下新闻传播的新业态,研究内容富有现实意义和学术前瞻性。 本书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 高峰 。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 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 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 休谟 媒介化 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 促成 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 托尔金神话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 传奇 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 私人化知识 到 社会性知识 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 私人 到 社会 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 创作 出来,而是 制造 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 值得信赖的人 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
《数字交往论》作为 传播人三部曲 中的第二部,是杜骏飞继《弥漫的传播》之后所推出的重要续篇。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Web2.0以来人类交流的全新思考,讨论了与未来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问题。本书植根于数字实践论,探索了一种结构性的交往理论以期迭代传播学认知,并试图以 数字交往 为方法,以新人类的 数字团结 为旨归,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广泛对话。 本书的思想线索包括但不限于:交流-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公正;普遍联结,与数字团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本体。
本书探讨了如何在数字时代超越传统的纸笔问卷调查,采用拥有广大全球用户的LimeSurvey问卷调查系统,创新性地开展电子化、网络化、系统化的问卷调查项目。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如何通过LimeSurvey创建和优化电子问卷、启动问卷调查项目、进行问卷调查项目管理和数据管理,说明了将LimeSurvey应用到具体的问卷调查项目中的各应用要点和使用技巧。 除了全面展示LimeSurvey作为通用型电子问卷引擎和问卷管理系统的功能外,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发挥LimeSurvey系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中的面访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混合模式调查等各种场景,创新性地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和方向,展示了LimeSurvey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面对充斥在大大小小屏幕里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人们或是如路人般冷漠旁观,无动于衷;或是如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他者之痛的观看如何转化成社会团结,既是人道主义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问题所在。 在《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一书中,作者认为,现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虽然不再把受灾的群众表现为被动的的他者,但是却把救灾转化成公众追求时尚和快感的游戏、慈善组织自我品牌的营销、明星的秀场和集体心理治疗。灾难没有成为真正联结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集结号,没有成为再次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机,反而成为西方公众自我娱乐、自我确认的派对。后人道主义的灾难表征里面不再有被动无助的他者,只剩下自恋的大写的自己,它的名字叫西方。 作者呼吁旁观者超越充满讽刺意味
经由电视人的记录,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 高光时刻 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 《高光时刻:重大活动电视直播全攻略》的作者自80年代末进入中央电视台后,经历了国家层面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电视直播。作者将指挥直播的心得与经验教训总结成书,帮助后来者在直播工作中迅速进入状态,在实战中少走弯路。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方方面面:团队组建、活动策划、系统搭建、技术和设备准备、机位和镜头设计、分镜头脚本创作、镜头切换奥秘、解说词撰写、应急处置措施及原则、直播新技术的运用等。这些宝贵经验对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可作为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媒体机构一线从业人员的业务提升操作手册,也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实务训练参考书。
《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是考察美国新闻界和政治传播领域 事实核查运动 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历史情境建立在美国新闻业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言论真实性的持续追查和报道上。选战期间,专业事实核查人员和更广泛的事实核查运动在美国新闻业中兴起,为研究者观察新闻生产和新闻生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作者格雷夫斯耗时5年,进入事实核查机构PolitiFact参与事实核查的活动,还实地考察了其他两家专业事实核查机构FackCheck.org和Fact Checker,访谈这三家机构的创办人和主要成员,参加它们主导或与其他组织携手开展的业务和研讨活动。通过对事实核查日常实践的 深描 ,作者讲述了美国事实核查行业兴起的故事,运用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回答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事实核查,它与媒介批评有何不同;什么促使了事实核查行业的
大舆论观与国家治理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新媒体 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社会和公共 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人才 培养。如何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给新闻传播教育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基于复旦大学新媒体传 播专业硕士项目十年的发展探索,做出了回答。 全 书 分 为 五 个 部 分 : 培 养 理 念 系 统 阐 释 新媒体人才培养的 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 合培养 理念,强调了从数字化、数据化向智能 化的教学发展方向; 教学研究 由项目授课老 师总结基于教学过程的实践心得与理论思考; 业 界分享 汇聚参与项目建设的众多业界嘉宾对新 媒体的洞察与分析,以及对项目发展和学生成长 的寄语; 学子心声 收录历届毕业生对项目的 深情体悟,如今他们在行业发光发热,用实际行 动诠释了新媒体的力量与价值; 学生作品 展 示了学生代表性的新媒体作品,不仅集中彰显了学 生的才华,也成为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以集纳众智、会通经典、观照前沿为宗旨,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含《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 新闻十论 ,总字数超过400万字。 新闻十论 不是一次性规划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写作中逐步构想、形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列作品。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画上句号为止, 新闻十论 的写作积二十年之功。 十论 中的每一论都是对某一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成体系的研究,接近可以独立成篇。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对新闻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可以说, 新闻十论 为整体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铺垫工作。
《认知传播学》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认知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认知传播融合创新的基本条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功能与任务,揭示了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及其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效果与测评的基本规律,说明了认知传播视阈下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认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环境,论述了认知传播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的关系。《认知传播学》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的专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传播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具有前沿性、学术性、系统性、应用性、科学性等特征。它对于活跃传播思想、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更好地建立内容生产机制、正确评估内容传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以集纳众智、会通经典、观照前沿为宗旨,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含《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 新闻十论 ,总字数超过400万字。 新闻十论 不是一次性规划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写作中逐步构想、形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列作品。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画上句号为止, 新闻十论 的写作积二十年之功。 十论 中的每一论都是对某一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成体系的研究,接近可以独立成篇。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对新闻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可以说, 新闻十论 为整体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铺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