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带领报社采编团队采写的新闻报道,这些文章均刊载于《人民日报》重要版面,获“人民日报年度精品奖”“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每篇获奖作品后附采访团队成员撰写的创作手记,以亲历者的视角剖析每一篇获奖作品的创作历程——选题立意、蹲点调研、实地采访、写作手法、传播效果等。本书不只是《人民日报》新闻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使读者跟随人民日报记者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写,如何在新闻作品中讲好故事,提升新闻采编能力。
《新闻编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编辑教材,是在考察中国新闻编辑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结合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新闻编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结构安排主要依据新闻编辑业务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流程,一、二两章讲授新闻编辑的内容、性质和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四两章从宏观上讲授新闻编辑业务内容,包括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以及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第五至九章从微观上讲授新闻编辑业务内容,包括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标题制作、图片编辑、版面设计、多媒体编辑以及互动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等。
《中南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综合研究》将对中南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及河南5省高校的一些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为弘扬大学文化、提供育人素材,《中南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综合研究》决定对中南高校档案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研究。主要对中南高校的校训、校歌和校徽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对中南高校校长的办学理念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南高校历史上的三次院系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全书分为5大板块,包含论高校档案文化、述高校调整历史、谈高校办学理念、说高校文化元素、讲高校人物故事。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50件(含10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3件。 n n 获奖作品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取得的新成果;反映了各级媒体顺应新闻舆论传播格局变化,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坚守主阵地、高唱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所取得的新进展;彰显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党性、人民性原则,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深入一线、扎根基层所展现的新风采。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是涉及到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的教学变革。教学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困惑;课堂组织重视师生互动,师生在教与学的研讨中增进了情感交流;教学过程重视能力培养,学生在批判性反思中增长了学术智慧。《舆论传播与社会治理案例分析/社会舆情与政治传播书系》是在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南京师范大学专业硕士案例库建设的一个探索性成果,旨在帮助学生在新闻理论、政治传播、舆论学等课程学习中,探讨和思考舆论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上海书展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成为重要的全国文化盛会和上海文化品牌。为了分享“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这一理念,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协办了上海书展十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我与上海书展”征文活动。本书系上海书展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我与上海书展”征文活动的产物,选录了一百多篇征文,作者有参与上海书展的策展人、出版人、发行人、作者、媒体人、读者,其以众多视角反映了上海书展的翰墨书香给予广大读者的心灵陶冶。
由朱宇、姜曼、王上嘉主编的《图书编辑与制作实训教程(修订版编辑出版学实训系列教程)》是《图书编辑与制作实训教程》的修订版。《图书编辑与制作实训教程》是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的一项科研成果,即“编辑出版学实训教程”中的一本,具体内容分为部分:上辑是“做书之前必须知道的几件事”、中辑是“如何找到你想要的书稿”、下辑是“如何让你的书更加精彩”,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授编辑与制作的过程,是一本的实训教材。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为了解、评析以及展望这种媒介形式以及社会情境的变化,外的学者都致力于对此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内容。本书聚焦于后媒介时代的各种媒介理论与具体的媒介实践,关注前沿、研究前沿。全书除去前言与后记,共有十一章的内容,每一章聚焦于一个前沿问题,对其进行梳理与理论展现,并对其进行评析,以期从全
《头条背后的故事: 精选版》以作者亲自参与的《人民日报》40条新闻头条写作为引线,论述了新闻采写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讲述了新闻头条背后的故事,分析了这些新闻成为头条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融新闻理论于具体的案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广大新闻专业、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及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等提供了学习参考。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剧烈的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媒体浪潮的推波助澜,电视等媒介的公信力问题日趋严重,也是世界传播领域的热点议题。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是一种“软权力”,是社会信用的感应器,受到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媒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社会大森林的“消息树”。 《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紧扣社会热点,从政治、社会生态入手,重点探讨了电视媒介公信力降低的内外部根源,较清晰地论述了媒介公信力发展的主要维度,着重于整体对策的构建,强化了传播理念和社会环境的支撑提升作用。同时,以媒介公信力的演进反观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关系,进而为社会信任体系的重新确立给出参照和方法支撑;也为讲好中国故事、科学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一种观察思路或启示。
《出版概论》着重提供出版理论和出版实践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出版概论》共分十一章。前五章侧重于出版理论知识的梳理与介绍,主要从出版的概念、性质与功能,中外出版历史,出版形态,出版业,出版法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概述;后六章侧重于出版实践知识的归纳与阐述,主要介绍了出版内容的创意与策划,出版内容的组织与加工,出版产品的整体设计,出版市场营销,出版物发行,出版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 《出版概论》编写时立足人类出版活动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打破了出版概论写作时仅局限于“图书出版”的写法,建构了以“图书出版”为主,兼及多种出版媒介形式的叙述架构。在整个出版行业受到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之际,《出版概论》各章节编写时注重探讨和归纳了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变革,将数字技术引发的出版理论与出
50年前,京瓷创业不久,稻盛和夫一直有一个苦恼——部下如何才能和自己同心同德?组织如何才能提高凝聚力。年轻的稻盛在苦思悯想后,想到了稻盛流的“空巴”。“空巴”不是简单的聚会,但也非正式的会议。而正是这种酒话会支撑了京瓷的发展。稻盛经常对员工说:“交酒,来交心。”一到每年的忘年会,即使感冒发高烧输液,稻盛和夫都会参加“空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空巴,就没有稻盛和夫的两只支柱——哲学和阿米巴。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创新型档案管理与服务研究》共分为八章,从大数据的理论知识和档案的基础知识入手,对传统档案工作与管理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讲述了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方面的创新内容,探析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整合、挖掘、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研究了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性内容,以及档案编研工作的意识创新与实践创新路径,最后对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工作的终端——智慧档案馆进行了建设实例分析与改进策略总结,提高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创新型档案管理与服务研究》的实用性与应用性。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创新型档案管理与服务研究》既可以作为学习档案管理的学生的辅导书,又可以作为研究大数据的人员及对档案工作有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语境下,我国大众媒体开启了以媒体融合为目标的转型之路,媒体人的职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自我角色认知与职业行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人转型研究》从媒体转型与媒体人转型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组织转型目标和个体转型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就媒体人如何看待自身的转型并突破职业困境、媒体组织如何为媒体人转型提供外在动力与系统支持、二者如何形成转型共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媒介史/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围绕一个主要的问题展开,即:在媒介发展过程中,人类究竟根据什么原则和标准来对媒介进行选择的?作者发现,在媒介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对媒介进行选择时主要依照两条标准:一是跨越时空的能力,这是传播的“自由度”问题;一是传播达成的效果,这是信息的“保真度”问题,媒介正是在对这两种目标的追求中不断辞旧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