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 现代新闻学之父 沃尔特 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 拟态环境 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 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 拟态环境 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 刻板印象 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
本书通过研究西人围绕《京报》进行的翻译、介绍、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中国本土的信息传播载体与近代报刊这种外来的新式信息载体产生联系,建立对接,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由此考察处于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的状况,阐释中国近代信息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时代特征,进而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本书共分为八章,论述了红色文化的本体、走向数字化的红色文化传播媒体现状及变革、媒体融合时代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要求、技术创新应用、内容组织、叙事策略、面向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探索等。本书基于红色文化本体研究,系统阐明了媒体融合新格局中红色文化传播的应然规律,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战略要义,强化红色文化媒体融合传播效能,立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深度、文化温度等,驱动红色文化发展新动能,构筑并完善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时间所有的秘密——刘年诗歌自选集》精选了作者刘年十年内创作的诗歌,内容以赞美真情、歌颂生命、传递爱与希望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多年的漫游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与石印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匹配。鉴于此,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曾丹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中国在地的媒介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石印报刊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作者爬梳了诸多史料,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评价,就其多元、复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拓展中国报刊史研究的路径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
《偷诗歌的人》是一本以短诗为主的原创诗歌作品集。收藏人间的喜怒哀乐与美好情感。如江风上的明月,如深夜里的烟火,有爱情里的玫瑰,也有爱不能得的沉郁。诗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与普世情感,充满烟火气。内
石涛不仅是有成就的画家,还是出色的诗人,在艺术理论上也卓有贡献。这样一位有大量文字著述的诗人艺术家,却至今没有诗文集行世。朱良志辑注的《石涛诗文集》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在石涛作品真伪考证基础上,尽可能汇
当我和你一起穿过田野来到河畔我看到的河流更美丽;坐在你身边看云我看得更清楚。你不曾把自然从我这里带走,你不曾改变自然对我的意义,你使自然离我更近了。因为你的存在,我看见它更美好,但它是同一个自然,因为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中国广播电视视听年鉴(2024)》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综述、专题、电视收视数据和广播收听数据。本年鉴不仅从视听环境、受众特征、频道/频率与节目竞争、广告投放与竞争等方面对2022年中国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还对传统电视及广播节目的收视收听及创新发展等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收视数据囊括了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重点市场的收视统计数据,收听数据囊括了CSM媒介研究2021年进行收听率调查各城市网及各省网的收听统计数据。
本书是诗人娜夜1992年至2021年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作品200余首。娜夜诗歌的魅力,在于针尖般的穿透力,在于她一以贯之的“美的短暂性会提升美的价值”;在于爱,忧郁,赞美中隐含祈祷的姿态;在于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