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选择的内容均是传播学经典内容,并且多与日常生活关联颇深。本书适合那些对传播学感兴趣,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传播学经典的读者。
本书简略地叙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过程,由近及远地记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几次高潮,即汉代、唐代、元代和明清时期,重点讲述了海外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精深,是一本了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的简明读本。
从不可持续的社会安排到速度加快的风险积累,再到生物、认知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性中的人类境况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后人类主义 和 超人类主义 也许是这条路上突出的两个分支,前者意味着人本主义主题的死亡,而后者试图无限期地放大人类的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事实的土崩瓦解,人类还面临后真相时代的考验:真相被赋予 次要 的重要性,贬值成为一种毫无价值的残币。我们应该将当下的认知困境视为知识民主化痛苦进程的必然部分,并且相信,既然神殿的祭司们不再控制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我们将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2015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展开深入合作,接续推出多本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系列《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融合了新媒体方式,使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看到获奖作品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料。新媒体手册打开了 展示手册 的全新视听模式,其中部分展示手册作为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和第18个中国记者节的献亮相人民大会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快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紧迫课题。本文聚焦全媒体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分析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实践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加以本质审视,力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 变 与 不变 的规律性认识,明确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文化建设相融共生的基本遵循,探求全媒体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权力游戏:体育、媒介与大众文化(第二版)》在国际体育新闻与传播学界享有盛誉,它揭示了21世纪的三个关键问题之间的联系:媒介,体育和流行文化。详细追溯体育和媒体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也关注到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运动、赞助商和各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将体育作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探索了媒介体育在政治、性别、种族、消费等多元传播领域中的发展态势。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 行凶抢劫 现象时会走入?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 暴增 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理查德 鲍曼(Richard Bauman)关注口头艺术的诗学,但他并不把口头艺术简化为民间文学 文本 ,而是把它作为 表演 。 表演 这一概念意味着特殊的交流模式或者框架,它包括了口头艺术的形式技巧、类型特征以及语用因素等。此外, 表演 意味着听众的参与。在口头艺术的表演中,讲述者承担了表演的责任,听众则具有品评的义务。 任何一个讲述者,都可能在表演或者不表演之间摇摆。 突破进入表演 表示他有能力承担表演的责任,但是退回到其他的讲述框架中来,就可能表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与信心操控这样一个表演。表演或者不表演,意味着口头艺术的诗学中内含着政治学的问题。
本书呈现了25位国际体育传播领域的学者围绕体育、媒介与重大事件展开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奥运会、国际足联世界杯、环法自行车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本书将体育重大事件视为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凸显媒介在型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全面而精彩地阐释了一个重要观点:以体育为中心的媒介奇观,远远不止于体育本身。
.
《理性多元思考法》 你分析电影中的角色时只会考虑 正义 和 邪恶 两个阵营吗?专家说明年房价会涨,就一定不会跌吗?所有事物的结论只有 是 或 否 这两个吗? 从经济趋势到生活决策,我们早已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做判断,那么只能全盘接受他人想让你看到的 事实 。牛津知名教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以阅读、写作、提问为切入点,整理了一套系统性掌握多元思考的方法:首先在阅读时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逻辑,不再轻易地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然后尝试从多个立场写文章反驳作者观点,建立多个思考视角;后通过提问 为什么 引出新问题,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新看法,进一步提升思考质量。作者希望读者们养成从多角度出发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盲从盲信。 如果上网冲浪时不再盲目转发、点赞,写文章时能从不同角度清晰
内容提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强调了 科技支撑 。当前,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不断拓展了社会治理的载体和渠道、方法和手段。迈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以 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研究 为主题,探讨如何发挥媒体融合发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治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主编简介: 高晓虹,1956年10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现任
《政治传播: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成果》是德国政治传播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德语政治传播教材。全书围绕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系统理论总结提出了开展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的媒介真实、传播与参政、选战、政治利益的传播管理以及媒体对民主的影响,读者不仅能通过本书来掌握政治传播的关键议题,也能更好地了解德国政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脉络。
内容简介 智媒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介技术驱动下,人类如何与各类新媒介共存共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人们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拨开信息迷雾,跳出 信息茧房 ,把握未来发展。智能媒体环境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人们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本书全面介绍九个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史、理念、政策和实践等,并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起到借鉴和警示作用。 作者简介 耿益群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从事比较教育和媒介素养研究。 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在内的
本书为 媒介域联盟 读书会专家领读内容的总结整理。所选的书目为媒介与技术领域经典的著作,这些书既贴近当下国内外研究前沿,又具有一定难度,因而邀请的领读人都为国内外该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就是该书的作者或者译者,抑或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力求贴近原著,对经典著作的原文进行系统而扎实的解读,同时深入浅出,以引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引导研究者或者学生快速进入该领域,并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近年的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新旧媒介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分野,旧媒介将被彻底并入新媒介的轨道,此为媒介的断裂史观;另一派承认数字媒介对于数字社会的特别意义,但更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此为媒介的延续史观。 旧媒介着重于对内容的投资和创造,其主要特点包括:由媒体机构生产权威的新闻报道,有固定的文本,吸纳精英作者与人才。新媒介则处处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媒体机构的特权正在消失,网络平台成为主导;文本表现出动态性与交互性;人人都是媒介的出口,置身于一个庞然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然而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来认识媒介的变化。 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 我们透过后视镜观看现在,我们倒退着走向未来。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数个世纪的媒介技术爆炸,才能看
本书是北京印刷学院 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是从学者自身研究体悟、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三个维度阐述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理论的最新著作,也是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一扇 窗口 。
本书是吴尚之的作品精选集,以时间为序精选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作者从事新闻出版行政工作、中国期刊协会工作,以及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撰写的关于出版方面的文章43篇,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业的思考认识和研究成果。书中所选文章如《努力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跨越》《传统出版如何实现有效的转型》《古籍整理出版要保质量创高峰》《积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期刊人才》等,有助于新闻出版相关从业人员加深学习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出版工作,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主题出版是中国出版事业鲜明的特征,是与时俱进、动态开放的出版板块。本书是一部对主题出版工作进行学理性思考和实践性研究的专著,通过梳理我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进程,基于主题出版的内涵建设,研究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创新模式。本书聚焦主题出版实践经验、问题与思考,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国际化路径与 走出去 机制、融媒体传播模式与数字化创新、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总体发展与趋势分析、对近年发展呈现的若干规律性认识等几个方面,深刻探讨主题出版工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从而更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凝聚党心民心,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两个大局。 本书集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战略性于一体,体现了出版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题成果。全书内容深入,探索主题出版理论,对接党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