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热的 元宇宙 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 记者手记 及 主编点评 ,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
《演员自我修养》是世界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代表作。本书是以戏剧学校师生课堂对话形式写就的日记体,是作者表演体系理论总结的精华;它详细阐述了演员在形体、发声、性格、思维逻辑等方面所应具备的素养,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巨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的演员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学习研究这部作者,也成了每个演员和艺术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徐铸成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新闻艺术(增订本)》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邀请徐铸成先生主讲新闻学专题,是一部较为完整地阐述其新闻思想、新闻学术观点和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著作。 本书共分十个专题,涉及新闻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魅力,新闻记者的品质和学养、 过三关 和基本功,新闻的采访、写作、标题、版面和评论,新闻编辑人的自我修养,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力等诸多方面,并附录《记者节上的讲话》《中国报纸的传统》《怎样办好一份报纸》三篇代表性的讲稿。作为毕生从事新闻事业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主张办独立的、自由的同人报纸;强调编辑要讲究艺术;要重视独家新闻,形成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了至第四辑。这是第五辑,是对2021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 国聘行动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二更传媒、微信视频号、公众号 牛弹琴 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成果,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引领性。 每个案例既有来自 内部人 直接的创新
《时间所有的秘密——刘年诗歌自选集》精选了作者刘年十年内创作的诗歌,内容以赞美真情、歌颂生命、传递爱与希望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多年的漫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于2007年编写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适应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实,结合近年来新闻发布工作的实践及其变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专门组织编写了全新版《新闻发布工作手册》。 该书结合新闻发布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参照新理论成果,增补众多新内容,适用面更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满足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新闻发布工作需要,供各地各部门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新闻发布工作手册》是五洲传播出版社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 之一。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是专门为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实务系列图书,力图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架构,对新闻发布
本书是诗人娜夜1992年至2021年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作品200余首。娜夜诗歌的魅力,在于针尖般的穿透力,在于她一以贯之的“美的短暂性会提升美的价值”;在于爱,忧郁,赞美中隐含祈祷的姿态;在于不动声色
本书讲述了南方 APP客户端从创建之初到实现跨越,成为党媒融合的一个标杆性平台过程中的有益思考与经验总结。包含了如何发挥 内容为王 的优势、丰富传统媒体中的 场景化阅读 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实践、在社交语境下打造政务直播平台 直播广东 过程中的探索,以及南方 的内容运营、立体化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也涉及了党媒算法、智能推荐、VR直播等可供媒体平台参考并借鉴的内容。
商品参数 潜水作业应急医疗保障要求(JT/T 1366—2020) 定价 15.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9 字数 17 ISBN编码 151143508 暂时没有目录
本书由绪论、八章内容、结语及附录构成。前四章从历时角度出发,将民国广播事业分为引进起步、黄金发展、抗战苦斗、重整与变局四个时期,把握其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后四章从共时关系出发,考察民国广播事业发展演变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包括广播的政策法规、广告经营、广播人物等。广播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广播传播过耳不留的特点,导致史料的流失散佚情况突出,搜集不易。本研究从档案文献、老旧书报刊等材料中爬梳整理,试图拼贴、还原出民国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图景。
本书篇系统地介绍GPU编程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快速入门,并构建GPU知识体系;第二篇和第三篇给出大量实例,对每个实例进行循序渐进的并行和优化实践,为读者提供GPU编程和优化参考;第四篇总结影响GPU性能的关键要素(执行核心和存储体系),量化测评GPU的核心性能参数,给出CPU/GPU异构系统上覆盖完全的各种混合并行模式及其实践,帮助读者真正透彻理解GPU。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GPU程序开发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气候变化、医学研究、太空探索等科学问题都以实际和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作为公民和人类的生活。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科学,才能做出合理的决定。通常人们很容易受到披着 科学 外套的谣言的影响。为了向公众传达事实,科学家必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他们的工作能够被媒体和公众所了解。《科学家与公众沟通指南/科学传播书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来改善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公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向科学家展示了如何与公众交流、与媒体打交道,如何通过文章、网络、广播和电视向公众阐述他们的研究工作。
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进入转型期的中国广播电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于科研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广播电视教材渐已跟不上传媒发展和专业教学的需要。为了适应传媒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变化,需要建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需要出版学科专业系列教材。对此,暨南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由谭天教授主编的 当代视听传媒系列 ,该系列之所以称 当代视听传媒 ,意在不局限于传统广播电视,而是把它延伸到新媒体视音频实务;该系列不只是专业教材,还是学术专著;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还适用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从业人员学习。该系列将整合暨南大学及全国广播电视研究专家、资深学者和骨干教师的力量,撰写和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新视角的广播电视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我相信,这一系列的
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289大院走出去了许许多多的精英创业者,本书《创业者 南方报人》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人,姜英爽(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腾讯大粤网内容中心副总监,现为自媒体 大米和小米 创办者)、刘荣(现为桃花湖旅行创始人、CEO)和方夷敏(笔名黎贝卡,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自媒体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的创办者)。如今,他们创办的自媒体年广告收入超千万、他们创办的旅游民宿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文创旅游民宿专业略合作伙伴 本书主要请他们本人来详细讲述自己的转型体会、创业之路,以期在 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为广大读者尤其是传媒从业者提供成功的创业范例和切近而可信的经验分享,是一本当下读者急需并热切关注的图书。
商品参数 汽车驾驶员(技师、高级技师) 定价 35.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开本 16K 作者 陈曙红 装帧 平装 页数 216 字数 ISBN编码 9787114101182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暂时没有目录 504812214
本书紧紧围绕媒介融合与舆论引导双重维度,考察主题报道的起源、发展及演变历程,剖析业界对主题报道存在的认识误区与操作误区,归纳总结主题报道的社会功能及体裁特征,厘清主题报道内涵并赋予其更为贴切的定义:新闻媒介围绕党和政府的基本任务和阶段性中心工作,主动发现与之相关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所进行的舆论引导的原创报道,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以事说理,通俗易懂,以资同行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要义,为地市级纸媒及新闻网站更好地开展主题报道、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供一些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意见。
微博公益传播的要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以微博为媒介进行的微博公益传播公益传播,具体是指公众或组织通过微博发布或接受公益信息,并参与、动员和支持公益事件的一种传播活动;其二,细小的公益参与方式,强调 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人可以通过举手之劳汇聚公益力量、创造社会价值。微博凭借其开放性、社交化、强弱连接并举的信息传播优势,为传统公益传播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微博如何重塑公益传播,吸引了哪些传播主体参与,形成了怎样的传播机制,实现了怎样的传播效果,据此需要建立怎样的传播规范,这些问题留待研究者分析和解读。基于此,本书以社会心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展开学理化阐述,试图探究公益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发掘提升微博公益传播效果的可行性路径,为完善微博公益传播体系建言献策,以促进微公益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