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陈铁民先生乃唐诗学大家、学界耆宿,作者论述唐诗文献整理、考证的方法和门径,即从作者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体会和他人的有关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门径,还有若干应注意的问题,再找出众多具体、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唐诗为主,间及唐文),予以论证和说明。本书以作者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为高年级学生(七七级、七八级)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的《唐诗整理》选修课讲稿为基础,后又作了大的增补、修订后撰成。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与诗歌编年,第二章唐诗的辑佚和辨伪,第三章唐诗的校勘,第四章唐诗的注释。第一章对生平事迹考证的方法和门径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的意义。第二、三、四章所谈内容,虽每见于他人的著述中,但本书所论,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
......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 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本书是 鲜有的系统论述电子档案管理理论、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的专门著作。内容涵盖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档案形成与收集、电子档案整理与归档、电子档案保管与保护、电子档案利用与开发、电子档案鉴定与销毁、电子档案移交与统计等,并附录《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标准》《电子档案管理模型框架》文件。 全书以建立电子档案主体论述为目标,全新定义电子档案管理内涵,全新梳理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全新构建电子档案管理框架;全面引入数据治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建设领域理论实践成果,充分融入电子档案管理 制度规范和 实践;在管理内容上实现了DIKW体系化应用和系统性创新。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于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及大专
乾陵,唐代皇家陵园,关中乾州胜地。因山为陵,依托梁山之坚韧;仿城而筑,巧借长安之形制。凿山开洞,藏珍画壁,造屋雕像,天人合一。内外重垣,四门三阙,归引二圣神灵;两帝一陵,女皇威烈,开创历史典范。有唐一代,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繁花似锦,铸造了中华文明 的骄傲和自豪。东西互通,胡汉交融;都护守边,长安通明。乾陵的神奇选址、墓葬建筑、陵园制度、雕刻艺术、文化遗存、神秘故事无不显示出大唐的煌煌气象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本书选取乾陵精品文物约20件,生动讲述这些瑰宝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多维度揭示大唐文明艺术精髓,为读者了解乾陵,了解大唐历史提供了一本受众广泛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收录的是2021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撰写的 论文,共151篇。 全书按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业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档案文化与档案开发利用等5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了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浙江省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如《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采供血档案信息公共服务探索与实践》《基层医院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和利用的探索与实践》《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的思考》《论大数据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流程设计探索》《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档案数字化项目交付质量控制研究》等文章的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观点,将
赵贞编著的《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 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三贾均市”的制作与实践等。
。。。
《伏枥集》是当代 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年逾七十而“老骥伏枥,矢志缥缃”研究古籍版本、书写业界人物的文章合集。所收几十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书写张元济、顾廷龙、瞿凤起、赵万里、林章松等业界名家,涉及《涵芬楼烬余书录》、《善本组周记》、合众图书馆、铁琴铜剑楼、北京图书馆、中国书法家代表团 次访日等重要著作、机构、事项;二是为一些有影响的图书所作序文及会议发言,有利于读者 好地认识《前尘梦影录》《日本汉籍图录》《天禄琳琅知见书录》以及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 学术研讨会等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有关古籍版本研究的札记,篇幅虽短小,却充满真知灼见;四是为“哈佛燕京”藏日本所刻中国典籍所试写的30种叙录,沿用了“哈佛书志模式”,揭示出日刻汉籍的形态、内容、特色和价值,对书志写作具有示范作用。书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