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 书 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 中国古典传统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0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专家资源和新技术条件,创新性地开展线上培训,几年来组织开展了数十场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线上培训活动。培训主讲教师或为享誉业界的名家巨擘,或为深耕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书收录了十余位业内知名专家的培训讲稿,共十四讲,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政策解读、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资源建设、信息组织、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新技术、智慧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建筑、服务效能、重大事件应急管理等多个专题,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馆员继续教育配套用书,也可作为案头业务用书,为馆员日常工作提供指南与参考。
梁启超(1873 1929)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搜集、汇录珍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梁启超藏书中的题记并将其一一辑出,摘选后分类整理,取其书影,以为对照。计得题记151条,部分为从未见著录者。按照四部分类法编排,每条题记由释文、藏书版本信息、著者及人物介绍、文献综述四部分组成。既能展示任公书法墨迹,体现其学术旨趣,又能管窥其藏书概貌,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学术发展风貌。为展现任公与家人、其他学者的交往,附录他人题记11 条,均为与任公有密切关系者。望以此书彰显任公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伟大贡献,揭示饮冰室藏书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 ?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书以现代信息革命所催生出的信息社会为背景,基于信息社会的创新方向、工具手段、思维理念和创新模式等角度,对信息社会下的新特征、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展开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信息社会所具有的空间四维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新特征突破了工业社会管理局限和弊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社会形态和治理体系;创造性提出管理学云计算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空间四维化思维、去割裂化思维等新模式和新思维,为信息社会变革中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思路。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本书对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论述战国 百家之学 的生成与著述、历史知识与史书文献体系的建构、儒家知识观念与 仁 的衍生、 道 的阐释及其成为最高范畴的过程、《太公》文献的形成与制度根据、阴阳家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形成、阴阳家知识体系与诸子的互动、战国时期文献的类别与构成等重要内容,揭示各类知识观念与文献如何随着战国士阶层的崛起获得空前的自由和活跃。探讨战国知识界在传承各种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同时,又如何创造出新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观念,以至新的文献不断形成并得到系统化建构的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本书对秦汉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分别从秦汉时期知识观念的衍生与定型、《吕氏春秋》的知识融汇及体系建构、儒生的道统重建与经典阐释、董仲舒的《春秋》阐释与 大一统 思想建构、司马迁的世系和统系建构与《史记》的历史书写、汉大赋的 大一统 意识形态的文学阐释、谶纬文献的形成与神秘文化思潮、以图叙事传统与图像文献的创制等几大核心主题展开论述,探讨秦汉士人、经学家、史学家乃至民间社会对前代知识、观念、文献的接受,新知识类型和观念形态的生成方式和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
本书对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不同知识、观念、制度,如天学知识、礼乐制度、史官文化、 立言不朽 观念、崇古观念、军事知识、刑罚观念与其相关文献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意义重大。本书完整叙述了我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从历次评估背景、细化指标、指标分值到评估定级结果,最后,本书从多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趋势,为未来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指导。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理论篇,从全面梳理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的学术研究入手,概述我国和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反映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下篇 (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实践篇,对我国从1994年开始开展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详细分析第一次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30位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馆长接受了访谈,访谈问题包括个人职业成长、图书馆管理理念、领导和管理风格、馆长的日常职责和工作、所在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与思考。这些图书馆遍布全球,包括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俄罗斯等。这30位杰出的管理者详细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理解。本书图文并茂,展示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与服务,为各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洞见和国际化思考。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苏州实践与创新 苏州图书馆服务案例汇编》一书由苏州图书馆组织编纂,2024年是苏州图书馆成立110周年,为进一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促进事业健康发展,总结巩固既往工作成效,面向未来谋求发展优势动能,苏州图书馆编辑出版本书,以资纪念。 本书是对苏州图书馆2004年以来服务创新的聚焦和对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本书不仅全面展示了苏州图书馆在服务阵地建设、地域文化推广、分级分众服务以及构建创新机制等方面的丰富案例,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丰富的现场图片,让读者深入了解苏州图书馆如何运用智慧图书馆技术、打造特色阅读空间、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以及如何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全民阅读。这是一本集实用性与前瞻性于一体的作品,能够为图书馆学领域的学者、从业者以及广大阅读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极具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