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手册适用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部分,重点是文献标引特殊规则的应用。本手册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说明问题,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尽可能用实例加以解释,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有实例均来源于 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 。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医事方面的制度规范,医事制度发展至唐代,已比较完备。敦煌出土医学文献具体有多少种,各个学者与著作统计与收录不一,《敦煌医学文献与传世汉唐医学文献的比较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分为四章叙述:章敦煌医学文献产出的历史背景;第二章S·202研究;第三章S·5614研究;第四章《辅行诀》非藏经洞遗书考。后有附录,参考文献。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为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以《文选》为始的中古文学总集为主要线索,下涉唐宋及其后有关中古文学的总集,兼以正史、目录、其他史籍和部分 学者研 究,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下可见的中古文学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诗文方面,以时间为纲,以作者为具体线索,上启汉魏,间杂南北朝,下至隋 代,并对《苏李诗》《古诗十九首》等不系名的重要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综述和相关考证;下编为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是针对中古时期的小说和文论两个方面,基于可见的文献,对 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考证说明,文献搜集详尽,考证说明精深入微。
亨利·考狄所著《中国学书目》,将汉学发轫时期至1924年的汉学研究论著目录全部收入,为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论著检索向导。包括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甚至小启事和书评,不论在何地出版,差不多尽数囊括。此书1880年获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斯坦尼斯拉斯·儒莲奖,为西方汉学领域之名著,至今仍是欧美研究中国问题学者的书。《中国学书目》1881-1885年出版,1904-1908年出第二版,四卷;1922-1924年补编一卷,共计五卷,作者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人研究中国的状况,是西方汉学目前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学书目。陈寅恪先生当年从欧洲回国,在清华国学院开课,就是主讲《考狄书目》,傅斯年等人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目。 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又称续考
为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积极推动国内清史学界的国际化和国际满学界的学术交流,经乌云毕力格教授倡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决定创办《满文文献研究论集》年刊(以书号代刊号),并邀请国内外*富盛名的一批从事满文文献研究的清史学者担任编委。每期预计 35万字左右。作为国内外*份专门以满文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杂志,将刊登国内外*秀的满文文献研究论文,并刊载珍贵满文文献原件。 *辑包括共 10名学者的16篇学术论文,涉及研究《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理藩院满文题本》《乾隆朝满文寄信档》《军机处录副档》《塔尔巴哈台奏稿》等满文文献的新论和利用各类满文档案文献研究清代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的新成果。以上诸论文史料丰富而新鲜,观点正确且新颖,学术水平普遍很高。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而又独具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也是为世界稻作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 水稻民族 。现有人口297万多,主要聚居于贵州的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散居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市以及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其来源于古代 濮越人 。唐代史称 西南蛮 ,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 蕃 仲家蛮 ,明清称 仲蛮 ,解放前被称为 仲家 水户 夷族 土边 本地 绕家 等,大部分以 布依 或 布越 自称。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统一用 Buxqyaix (汉语音译 布依 )为族名。布依族除使用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布依语外,还拥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同时,布依族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礼仪风俗、文学艺术、建筑及饮食等方面也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布依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作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在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