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的成果之一。择取天一阁藏明人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四十部珍稀文献,逐一撰写详细的提要、拍摄书影,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天一阁藏明人文集善本简目,依著者音序罗列五百四十部文献,以便读者使用。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 又 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 书名索引 、 著者索引 ,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本书是我社出版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中的一种。收入四川省中江县图书馆、剑阁县图书馆、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广元市图书馆、广汉市图书馆、德阳市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绵竹市图书馆、苍溪县图书馆、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犍为图书馆所藏古籍普查数据6335条。本书的出版,是四川省古籍普查成果的展现,也是全国古籍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汇集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著作各类版本近700种,每种文献均有提要文字,介绍撰写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版本演变情况。每种版本均配有封面、内文或版权页图版以及书目著录信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作的出版发行和传播情况,从出版史角度展现了思想在中国革命取得终胜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书所收的众多毛著版本中,既有红色根据地印刷发行的版本,也有敌占区和国统区的出版物,所收版本既精且全,还有不少的初版本、伪装本、签名本更是难得一见,是红色革命文献研究、收藏的参考读物。
本书是潘建国教授近十年在小说版本考辨方面的累积性成果,作者深入调查了海内外数十种稀见的小说文献,包括一些孤本,借版本考辨探究小说情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深入且具有说服力,是近年小说版本研究的力作。
本书系大型丛书《民国时期图书总目》中的农业科学分卷。此丛书主要收录从1911年到1949年9月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酌情收录这段时间内国外出版的中文图书),是一部大型的回溯性书目。本丛书在著录内容的完整性、藏书机构的数量方面较以往出版的民国时期图书目录,都有了较大提升。本丛书按学科分卷,分册编辑出版。按照书目数量的多寡一个学科编成一册或数册;或由若干学科合成一册。每卷之后均附有书名索引,以便读者核查使用。本书为农业科学分卷,主要收录有关农业科学方面的中文图书4000余种。
丽江木氏编绘的《木氏宗谱(美藏本)(精)》为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系列之一。《木氏宗谱》实为近古以来丽江乃至云南西北部地区的编年史。该书流传十分稀见,而国会藏本同其他藏本相比,在内容上略有增加,为他本所无。因而,不论从地方史志的角度,还是民族史志的角度来说,该书都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代分卷重在收集整理1950年至今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文献。全书分四大部分:*编,期刊论文类;第二编,著作类;第三编,学位论文类;第四编,会议论文类。每一编下分: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艺术,工业技术,政治、法律,文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交通运输,哲学、宗教,天文学、地球科学,医药、卫生,语言、文字,综合性图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生物科学,军事,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航空、航天等。本套书可作为 一带一路 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
公共政策文献是政府行政过程可追溯的真实记录,对公共政策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政策文献背后的政策意义。本书由基础理论与方法篇、政策内容量化篇、政策计量篇三部分组成,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公共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科学体系和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篇诠释并构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体系;政策内容量化篇以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光伏产业政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研究了不同领域政策的变迁历程、阶段特征及工具结构;政策计量篇以政策计量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线,通过对海量政策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了政策变迁、政策扩散、政策关联以及府际关系等政策科学前沿命题,展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强大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亨利 考狄所著《中国学书目》,将汉学发轫时期至1924年的汉学研究论著目录全部收入,为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论著检索向导。包括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甚至小启事和书评,不论在何地出版,差不多尽数囊括。此书1880年获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斯坦尼斯拉斯 儒莲奖,为西方汉学领域之名著,至今仍是欧美研究中国问题学者的书。《中国学书目》1881.1885年出版,1904 1908年出第二版,四卷;1922 1924年补编一卷,共计五卷,作者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人研究中国的状况,是西方汉学史上部比较完整的汉学书目。陈寅恪先生当年从欧洲回国,在清华国学院开课,就是主讲《考狄书目》,傅斯年等人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目。 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又称续考狄
亨利·考狄所著《中国学书目》,将汉学发轫时期至1924年的汉学研究论著目录全部收入,为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论著检索向导。包括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甚至小启事和书评,不论在何地出版,差不多尽数囊括。此书1880年获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斯坦尼斯拉斯·儒莲奖,为西方汉学领域之名著,至今仍是欧美研究中国问题学者的书。《中国学书目》1881-1885年出版,1904-1908年出第二版,四卷;1922-1924年补编一卷,共计五卷,作者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人研究中国的状况,是西方汉学目前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学书目。陈寅恪先生当年从欧洲回国,在清华国学院开课,就是主讲《考狄书目》,傅斯年等人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目。 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又称续考
以小残卷斋藏金农著作,清代原刻本为底本彩色影印出版。共七种,均为存世罕见版本。其中研铭据文献记载为宋代纸,御府墨印制。其刻书字体也极具有风格。具体为:《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刊于扬州;《冬心先生研铭》,清雍正十一年;《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一卷,乾隆十五刻本;《冬心先生续集》,乾隆十七年;《冬心先生自度曲》一卷,乾隆二十年;《冬心先生续集》,乾隆三十八年;《冬心先生杂著》,嘉庆种榆仙馆校刊。
顾廷龙(1904 1998)是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其遗留日记手稿,现存1937年1月至1984年间记录,略有缺载,但1938 1951年部分相对保存完整,记录了顾廷龙经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详细经过,并涉及他与民国学者、私人藏书家、书商等交往的记录,内容丰富,是了解、研究近代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日记后附录1953 1958年上海市合众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计划、简报、年度总结等全宗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史、经济史、生活史,以及中国图书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苏魏公文集》《新仪象法要》《丞相魏公谭训》《本草图经》四书的标点、校勘、整理。(1)《苏魏公文集》72卷。《苏魏公文集》是苏颂的文集,全书70万字,卷一至卷十四为诗,其诗在宋代诗歌当中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卷十五至卷二十 是奏议;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八是内制,即其所起草的皇帝谕旨;卷二十九至卷五十是表启;卷五十一至卷五十四是碑铭;卷五十五至六十二是墓志;卷六十三是行状;卷六十四是记;卷六十五至卷六十七是序;卷六十八是书;卷六十九至七十一是祭文;卷七十二是杂著。(2)《新仪象法要》3卷。《新仪象法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文献,此书的上卷和下卷分别由马伯乐和李约瑟、王铃和普赖斯两次翻译成英文,刊行于欧洲。苏颂的《新仪象法要》记载他发明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八千卷楼丁氏作为清季四大藏书家之一,旧藏较为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大陆。南图所藏万余部善本古籍中,有丁丙题跋者就有二千二百余部,蔚为大观。二零一九年是八千卷楼主人丁丙逝世一二〇周年,南京图书馆为此特举办纪念展。本图录即配合此次展览编纂,分为 卷起八千 插架琳琅 文澜再现 嘉惠艺林 盋山公藏 五部分,大体以时间为线,收录展览中呈现的八千卷楼珍藏,后附有关于八千卷楼藏书历史、文化以及丁氏家族等相关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