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每年,数以万计的研究结果发布在期刊、杂志、书籍和网络上。个人如何才能识别和了解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心理学和商业领域各个主题的海量现有信息?该使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好的和差的研究?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任何希望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其主要目的是教会读者识别、解释和分析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在下列几个方面给读者以指导: 寻找有效的在线目录/文章数据库 确定如何使用关键字、描述符、标识符和主题词表检索文献 使用布尔操作符完善检索 寻找和处理未发表的研究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组织研究文献 设定取舍标准以产生有用且有效的数据 选择一种方法识别和综述那些 质量* 的文献 准备一种结构化的抽取形式 确保并且测量综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计划书和论文的一部分里,或者在单独的报告中,汇总和报告结果
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将《千顷堂书目》置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目录学史的多维视角下,通过对《千顷堂书目》采访图书的范围与途径、著录图书的内容与数量、著录体例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客观、准确地论述《千顷堂书目》的性质、体例以及与《明史 艺文志》关系等较有争议的问题。由此入手,通过比勘明代其他书目,尤其知见性书目,同时参考明代的地方志、登科录及其他史料,对《千顷堂书目》著录的图书、作者小传等内容进行考订,以求考订史料之真实准确,并以此为基础对《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的关系进行考订。从而辩证肯定《千顷堂书目》价值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千顷堂书目》的目录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
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回鹘文献梵语借词存在是回鹘与古代印度文化在语言上存在的 化石 ,本研究不仅为语言学、语音学提供了较好材料,同时也为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本研究广泛地搜集各种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尽努力作穷尽式搜集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基于梵语借词材料,作 回鹘语 梵语 语音对音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对梵语借词在回鹘文献中分布、存在缘由作了简要的分析。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2015年12月之前发表的以陈寅恪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专著,报纸上的论文及散见于各种论文集、研究专著中的论文或章节等资料亦有收集,是陈寅恪研究重要的工具书。
由古山月编*的《中国历代谜案(上下)》甄选了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谜案,依据各种正史、野史等史料、考古证据和前人推论等,对各谜案作了新颖、深入、多角度的分析评判,穿透重重迷雾,走近历史真相。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而文献检索相关教材是开展这种教育的基础。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分析和展示的能力。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文献检索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概述、文献检索原理、网络文献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文献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文献信息的利用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文献检索案例分析,主要包括6个案例,分别为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检索、图书信息检索、期刊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和综合信息检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信息时参考。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纪念章培恒先生而设的高端讲座 章培恒讲座 每年会邀请海内外尖端的学者,以学术活动的方式纪念章先生,本期讲座请来了荷兰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伊维德先生,著名近现代文学史专家、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井上泰山先生,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安平秋先生,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亚洲学会副主席菲利奥扎教授。
本书英文全名是Beleaguered in Peking:the Boxer's War against the Foreigner ,封面另外有中英文书名各一:The Yellow Crime,朝廷之罪。署中文 光绪贰拾陆年捌月初拾日 。作者满乐道(Robert Coltman,1862-1931),生于华盛顿一个神父之家,1881年在费城的杰佛逊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受美国北长老会委派来华传教施医,做过大清海关和铁道部的医师,1896年在北京担任同文馆生理教习,1898年兼任京师大学堂外科和生理教习。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他也和大学堂的其他西教习一样,被围困于枪林弹雨的英国公使馆之中。他异想天开地起草了一份呼吁西方前来解救被围使馆的新闻稿,雇一名中国教徒混出围城,在天津发出了这份紧急求救电报。据《美国名人录,1961-68》,他是*个从中国发出在京外国人被围攻消息的人。消息发表在1900年8月1日的《芝加哥记事报》上,他因此名扬英
校勘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率太高,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就是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极微。本书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致误的类例,如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校例等,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
祁承?对于图书,不论是在聚书、读书、鉴别、购求上,还是在分类、编目、典藏、借阅上,都有精辟的言论、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方法和可行的规约。它不仅发扬我国先哲有关图书馆工作中和目录学上的优良传统,而且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创造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的一切活动,是能以经世致用为鹄的;所有的工作,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不尚空谈,对于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也多有裨益。
梁启超先生的《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明。《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为他在清华学校教授 群书概要 的讲稿,印行前就已 各处纷纷函索传钞 ,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对《论语》《史记》《左传》《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诸书作者、成书年代及过程、内容真伪及篇次、价值及读法、校释书优劣等问题一一细究,予人以翔实有用的指导。
本书通过研读党内法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一步对党内法规的基础理论和制度建设进行研究。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基础理论篇和下篇制度建设篇。上篇内容为党内法规学科建设的意义、构成、任务以及学术界的各种论点,主要从党内法规学科建设、党内法规研究方法、党内法规理论实践脱节、 党内法规研究范式转换、党规体系建成时代任务、党内法规研究机构使命展开阐述。下篇主要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完善等制度建设进行探索研究,主要内容有党内法规制定党员参与、公共卫生法治体系中党规作用、党政联合发文法治化、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特色、法治一体建设地方试验模式、党内法规制度实施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