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更多利用的是史传等外围资料,对谶纬文献本身的研究与利用不足。尤其对现存的谶纬文献缺乏细致的文本分析,因而忽略了今传谶纬文献的复杂文本构成。因此,《河洛与七纬:东汉图谶的文献学研究》以东汉图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观念史、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其成立过程、性质变迁、结构与篇目、流传与散佚、文本构成等基础性的文献学问题,并重新梳理谶纬辑佚的历史,为谶纬文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本书以新见稿本《复堂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谭献现存已刊、未刊别集、选本、日记、书札及其他相关著述,以期将谭献置于更加丰富的文献集群中加以观照,改变以往依靠刊本日 记所呈现出来的单一面向,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发现谭献、理解谭献。其中重点解决了日记文本改编、谭献词学、书籍与金石收藏、日常文学交游及相关著述撰作等重要问题。《复 堂日记》作为谭献书写的一部 我史 ,其内涵本当涉及其人生平行事、交游、治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理解其人的一个重要入口。本书作为对谭献稿本日记的研究,发掘了更为丰 富的日记史料,更加丰富了谭献的心灵史。
《甲午战争研究资料目录汇编》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主编,主要搜集全球范围内研究甲午战争的史料目录,并进行汇编,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史料汇编、图像类资料、日记、传记、回忆录、报刊、研究专著、论文、书目及工具书、相关专题网站等十大类,涉及中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档案目录,是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工具书和资料,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本书具有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等特点,为广大甲午战争研究者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本辑为《古籍保护研究(第14辑)》包括新时代古籍战备装具初探、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考略等论文。
《汉魏六朝佛道文献语言论丛》收录作者俞理明自1987年以来有关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和《太平经》等道经文献语言研究的论文36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所收录的论文,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 一,汉译佛经文献语言和汉魏六朝代词、称谓词的研究,讨论了从东汉末年产生的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和研究状况,考察六朝佛经新出现汉语代词和与代词有关的问题,并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佛经中的一些称谓词。 二,《太平经》文本研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对《太平经》整理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三,基於佛道文献的词汇语法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利用佛道文献材料,对其中的一些词汇语法问题作了考察和思考。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 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 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 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本书是一部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通俗理论读物。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国际背景,通过对时代背景、理论渊源、文明根基等的阐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形成现实理论观照,充分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价值取向和世界意义,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紧密关系,更深层次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守正创新”光辉品格及人类文明新形态承接历史、感知时代、引领未来的重要意义。
《吏学指南》又名《习吏幼学指南》,原刊于元大德五年(1301),是一部为初作吏员者撰写的启蒙读物,也是吏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全书由卷首序言、 历代吏师类录 、目录 以及正文四个部分组成。正文共八卷,前七卷如同辞书,收录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公文用语的相关词条91类,总计2109条。这些条目对官府衙门中诸如刑狱、诉讼等各种 日常事务所涉及的公文案牍术语都进行了简明阐释。卷八收录了各类箴言,以及前代吏员因为政仁恕而得福报或因惨刻而得报应等事迹。本次整理以元刻本为底本,以朝鲜刻本为对校 本,同时参校明代司礼监刻《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本,更符合原本面貌,学术质量更高,十分有助于读者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与研究。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中关键的内容之一,如何撰写条理清晰和规范的文献综述是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怎样写好文献综述 案例及评述》通过对近二十篇文献综述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在文献综述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对文献的简单罗列、不恰当的综述线索、逻辑混乱和不严密,以及没有基于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等。此外,《怎样写好文献综述 案例及评述》对如何在文章的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和结果讨论等部分结合文献进行综述做了详细的阐述。
现今,作为文献提供重要内容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得到了各个地区图书馆或各个行业图书馆的重视,资源共享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不仅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有机整体,是图书馆调整采访策略,延伸馆藏资源信息链,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办馆效益的重要途径。本书全方面详细介绍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参考工具书。
《广州大典》是广州的 根与魂 ,承载广州千年文脉。《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主要刊载关于广州乃至广东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哲学、文学、历史、文献等学术领域。本集刊希冀可以推进岭南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的内在价值,为岭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广州大典研究(2022年第1辑 总第9辑)》共收录文章16篇,分为 古代文献 近代文献 碑石留痕 人物研究 文学天地 工作探索 等栏目。
学术评价属于评价的一种类型。学术评价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发现学术评 价客体的价值,可以判断学术评价客体的优劣或价值的大小。学术评价是学术 共同体成员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科学活动。因而,学术评价系统是科 学技术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学术评价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一 个社会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复杂问题。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 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于我国当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 问题,只是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环境、学术体制和评价 机制不同,学术评价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 同。总体来说,其他国家因学术评价暴露的问题没有我国这样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获得了前所
目前,在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梵蒂冈、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共藏有各种满文文献一千余种,是研究满语及中欧历史文化交往的珍贵史料,但国内研究较少且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整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欧洲满文文献总目提要 (18FMZ008)结项成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以书目提要的形式,将欧洲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机构所藏满文文献中的古籍图书编纂为《欧洲满文文献总目提要》一书,厘清其来源、总述其现状并考证其在欧洲的传播利用情况。书末附 索引 数篇,以便查阅。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书刊从传统形制转向现代形制。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整合技术、设计、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中国近代书刊形态的变迁。全书分为五章:*章是技术角度的讨论;第二章是设计角度的讨论;第三章是对书刊文化意义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设计理念发展的分析;第五章是设计民族性性探索。研究得出 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这一结论。在研究中,作者既肯定了精英文化阶层代表者鲁迅等的贡献,也充分关注了之前被书装史忽略的大众文化阶层代表包天笑等的探索。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书刊史的研究,适合书史、出版史、传播史等领域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系列丛书《文津学志》的一种,包括8个专栏,分别是纪念冀淑英诞辰100周年专栏、文献整理与版本研究、书籍史研究、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金石文献整理与研究、近现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外文文献整理与研究、文献保护研究。*后附《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不对等用法表》。非常实用。本书作者包括图书馆界专家沈燮元、沈津、李致忠先生等,以及馆内外在文献整理、版本研究、古地图、金石研究以及文献保护领域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中青年馆员和学者。纪念冀淑英诞辰100周年专栏收入孙晓修、沈燮元、艾俊川、沈津、陈先行、黄润华、徐蜀、陈红彦、贾大伟或撰写或整理的有关冀淑英事迹、书简等。
本书包括23篇论文,涉及文献文化史研究,如《元刊 事林广记 插图考论》,文学及文学文献研究,如《王安石诗系年新证》,文史新研,如《读 隆阐法师碑 札记》,文献考辨,如《 南江札记 收有他人之作辨析》,文献整理纵横谈等,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
读书都要问为什么 这部书为什么这样编,为什么用这种体裁;这一段话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在这里讲,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向书质问,从内容到形式,*后都问到宋版版面、笔画不整齐等理由。发现问题要靠比较 有时直接比较相关其他书,有时暗自比较自己心中的标准做法。发现问题,做各种假设,反复看书,看哪一种假设符合或不符合这部书,逐渐认识这部书,发现这部书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能丰富自己心中的认识世界。等我们认识一部书的时候,心中的认识世界已经接受了这部书,我们自己的世界也一并经历了悄悄的变化,这才是书与自己的交流,两本《读书记》就是这种读书的记录。 这本《文献学读书记》,包括了文献学理论的探讨以及读目录、图录、版本的记录,往往用出版品《编后记》等形式进行表述,将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