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的图书发展史,以图书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将历史上的100本最有代表性的书按年代编排,讲述图书发展史,讲述人类文明史,展现了人类5000年来探索思想沟通和知识的历程。 100本源自世界各地的书,这些书或因其内容和影响力,或因其代表了书籍制作史的某一里程碑都收录于这本书中。 每本书放在历史长河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文明和历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墓志铭到纸莎草上的篇作品;罗马时期,卷轴是怎样让位于部装有封面的古抄本;从昂贵的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为大众阅读发明的印刷技术;从印刷书籍的出现到数字图书,电子阅读器及其后续产品。电子书时代将图书带到了一个转折点。而事实上,自古埃及时期起,抛去陈旧的技术,运用新技术,这早已成为图书发展史上一部分。 书中配有300余幅经典插图
本书既是作者主持的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又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方法,形象化展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三篇七章内容,系统阐述了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为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完善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实例。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方法得当、应用面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科学学等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供广大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管理者阅读和使用。
史学范式疏淡于理论提炼,学科范式则赋予西方“他者”标准,两者都不能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傅荣贤编著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从古代目录形式和内容的总和出发,勾勒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古代目录以文献单元的标引(著录、提要)和文献单元关系的揭示(分类、序言)为形式,通过主体介入的导向性话语,确认客体文献的价值论存在,文献背后的文化亦不再具有理智专享性。由此建构的书目是一个兼具检索技术、学术考辨和“申明大道”之精神信仰的统一体系,并构成了与传统文明之间彼此型塑、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本书可供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等涉及目录学专业的师生阅读,亦面向广义文史领域的读者。